可恨的国民党,不但不表态支持洪秀柱,还与洪秀柱做了切割,扬言洪秀柱来大陆参加93大阅兵,是洪秀柱个人行为,不做过多的评价,这样的国民党还有什么前途可言,他们考虑到了国民党一党的私利,而不能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考虑问题。 九月三日的北京天安门广场,阅兵方阵踏着铿锵步伐走过,战机呼啸着划破长空。在这庄严肃穆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的盛典上,天安门城楼出现了一个熟悉的面孔——国民党前主席洪秀柱。 她作为台湾地区代表受邀观礼,镜头捕捉到她专注的神情,那一刻,她仿佛不只是台湾的政治人物,更是一个血脉相连的炎黄子孙,在历史的长河中感受着民族共同记忆的重量。然而,这份跨越海峡的共鸣,却在岛内引发了国民党内部的微妙反应,令人心寒。 洪秀柱在岛内向来以鲜明的“红统派”立场著称,她反对“台独”,力主两岸交流,其坦率的态度在大陆民众中赢得了不少好感。 此次她应邀赴京,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基于对民族大义的认同。她在北京谈及观礼感受时,那句“看到这幅景象,感受到身为炎黄子孙”的肺腑之言,道出了多少人心底对民族共同体的归属感。 这本该是国民党引以为傲的时刻——一位资深党员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党章中追求国家统一的精神内核。可现实却像一盆冷水浇下。 国民党高层,尤其是现任主席朱立伦领导下的核心团队,面对洪秀柱的北京之行,竟迅速划清界限,轻描淡写地将其定义为“洪秀柱个人行为”,并刻意回避任何实质性的评价或支持。这种切割,显得如此刻意而冰冷。 探究其背后的逻辑,不难发现国民党内部盘根错节的派系斗争和短视的政治算计。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按籍贯分有本土派与外省派,按政治立场则更是光谱复杂。 既有如马英九般公开支持“九二共识”、认同统一的派别,也有像朱立伦这样,被批评为“表面支持两岸和平,实为台独”的势力。 朱立伦本人过去甚至有过“反共亲美”的自我标榜。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洪秀柱坚定的统一立场,在党内某些人眼中,反而成了“异类”或“包袱”。 他们担忧的是,在岛内复杂的选举生态下,与洪秀柱这样鲜明的“统派”形象捆绑,可能会流失选票,尤其是那些对两岸关系持模糊或观望态度的中间选民。 于是,为了所谓的“选举安全”,为了维护党内某些派系的私利,他们选择了最“安全”也最懦弱的方式——切割与沉默。他们把党的一己之私,凌驾于民族大义之上。 更令人忧虑的是,这种切割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国民党近年来路线摇摆、缺乏担当的缩影。朱立伦在领导国民党屡遭挫败后,心灰意冷,已公开表态准备交棒,并“钦点”台中市长卢秀燕作为继任者,称其为“党内最大公约数”。 这“最大公约数”的提法,本身就透露出一种求稳怕乱、回避核心矛盾的心态。有评论一针见血地指出,国民党亟需的是一位“没有杂质的‘纯蓝人’”,不仅在政治立场上纯正坚定,在个人素质上更要心思纯净无私。 然而,现实中的国民党高层,似乎更热衷于在派系平衡和选举策略中打转,而非真正凝聚共识,找回创党初心。 当洪秀柱以个人身份,勇敢地站在民族共同记忆的庆典现场时,国民党高层却在计算着如何与她保持距离,以免“惹祸上身”。这种对民族大义的漠视,对党内坚持统一立场同志的疏离,怎能不让支持者心寒? 一个政党,如果连正视历史、拥抱民族共同情感都畏首畏尾,只盯着眼前的一党私利,它的道路只会越走越窄。洪秀柱的北京之行,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国民党当下的困境与迷失。 他们或许能暂时切割掉一个“麻烦”,却可能永远失去了引领台湾社会走向民族认同与未来希望的光明前途。这声叹息,不仅为洪秀柱,更为那个曾经承载着民族理想的百年老党。
国民党八大派系马系:马系以马英九为代表,主张和平统一应该顺应台湾民众民意者。马
【47评论】【4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