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得到我们的帮助?中国必须掏3000万,还要再等我们半年!”这项技术被美德垄断,我国装置出故障,德国不仅坐地起价,还发言嘲讽我国,见此我国64岁焊工怒了:20天修好! 1992年的一个夏日,中国南方一家大型工厂里,机器轰鸣声突然中断了。一台从德国进口的压缩机,这个生产线的核心设备,毫无征兆地停了下来。 工人们围上去,只见机器外壳滚烫,内部零件卡死,整个车间陷入一片混乱。当时,中国工业正处在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许多高端技术还依赖进口,像压缩机这样的关键设备,几乎被美德两国垄断着。工厂负责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赶紧联系德国方面求助。 德国工程师很快赶到现场,检查一番后,摇了摇头。他们给出的答复让所有人目瞪口呆:想修好这台机器?中国必须掏出3000万人民币,而且还得等上整整半年。更让人气愤的是,德国代表还轻蔑地补充道:“你们自己搞不定,就乖乖等着吧。” 这番话像一把刀子扎在大家心上,不仅坐地起价,还公开嘲讽中国的技术能力。工厂里弥漫着屈辱和无奈,生产停滞一天,损失就成倍增加,可面对技术垄断,中方似乎别无选择。 就在这时,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从人群中站了出来。他叫老李,今年64岁,是厂里干了半辈子的焊工。老李平时话不多,但眼神里透着一股倔强。 他走到德国工程师面前,声音不大却异常坚定:“给我20天,我就能修好它!”德国人听了,嘴角上扬,露出不屑的笑容,仿佛在说一个老焊工怎么可能解决这种高精尖问题。 老李没理会他们的嘲讽,转身就开始准备工具。工友们既惊讶又担忧,这可是德国进口的精密设备,万一弄坏了怎么办?但老李的背影透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让人隐隐觉得,或许真有转机。 接下来的日子里,老李几乎住在了车间。他拆开压缩机外壳,仔细检查每一个零件,发现故障出在内部一个精密的焊接点上。德国人故意没说,这个点其实可以通过手工修复,但需要极高的技巧和经验。 老李年轻时学过特种焊接,他拿出自制的工具,一点点打磨、焊接。汗水浸透了他的工装,手指被烫出了水泡,可他毫不在意。工友们轮流帮忙,递工具、打下手,整个团队拧成一股绳。 德国工程师偶尔路过,冷眼旁观,等着看笑话。但老李专注的神情,让车间里的气氛悄然变化——大家开始相信,奇迹可能真的会发生。 第20天清晨,老李完成了最后一道工序。他深吸一口气,按下启动按钮。压缩机发出低沉的轰鸣,转速逐渐稳定,仪表盘上的数据恢复正常。 车间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工人们欢呼雀跃。德国工程师目瞪口呆,检查后不得不承认,机器修得比原厂还牢固。 老李只是淡淡一笑,擦了擦额头的汗。这件事很快传开,不仅为工厂省下巨额资金,更打破了“中国修不了进口设备”的偏见。它像一颗种子,悄悄埋下,预示着中国技术自主的春天不远了。
前几年,老家县城的某单位的一个小伙子晚上喝酒喝多了,便在路边睡着了。恰巧,一个流
【9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