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媒:如果中国真有一天开打,别以为手里握着航母和导弹就能高枕无忧!扎哈罗娃在记者会上明确表示,若美国选择在日本部署导弹,俄罗斯与中国的回应绝不会仅限于政治层面!这话从俄罗斯经验来,意思是光有装备不行,得有实际反制。 在最近的一次记者会上,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玛丽亚·扎哈罗娃的言论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 她毫不客气地警告美国,如果真敢在日本部署导弹系统,俄罗斯和中国的回应绝不会只停留在口头抗议上。这话一出,立刻让人联想到国际局势的微妙变化,仿佛一场风暴正在酝酿。 扎哈罗娃强调,光有航母和导弹这些装备还不够,关键在于实际反制的能力,这可不是空谈,而是从俄罗斯多年经验中提炼出的硬道理。 扎哈罗娃的这番表态,背后有着深厚的现实基础。她指出,中俄伙伴关系虽然不针对任何第三方,但面对外部侵略时,双方完全有能力协同行动,做出超出政治层面的反制。 这意味着什么?简单说,就是如果美国一意孤行,在亚太地区加强军事存在,俄中不会只是发个声明或开个会了事,而是会采取具体措施,比如加强联合军演或调整战略部署,让对方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压力。 这种协同反制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基于两国日益紧密的合作。俄罗斯一直视中国为优先合作伙伴,在国际舞台上,双方彼此支持,共同维护地区稳定。这种关系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经过多年磨合,成为国际事务中不可或缺的稳定因素。 扎哈罗娃的强硬风格并非首次亮相。回想2024年11月那场备受关注的新闻发布会,她就以犀利的言辞直指美国的霸权行径,展现出俄罗斯在外交上的坚定立场。那次事件后,她的名字频频出现在国际头条,成为俄罗斯外交的“铁娘子”。 而在最近的记者会上,她甚至打断记者提问,幽默地抱怨手机被CNN记者“打爆”,这种轻松的调侃背后,却隐藏着对西方媒体的不满。这些细节让人不禁思考,她的每一次表态都像是精心设计的棋局,既传递信号,又为后续行动埋下伏笔。 说到实际反制,扎哈罗娃的言论还暗含着对当前国际局势的深刻洞察。美国最近批准向乌克兰出售3000多枚“增程攻击弹药”系统导弹,这一举动被她批评为与外交解决冲突的意愿背道而驰。 她指出,美国一边喊着和平,一边却在火上浇油,这种双重标准只会加剧紧张。类似地,如果美国在日本部署导弹,俄中的回应可能包括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或通过经济和外交手段施压。 这不仅仅是警告,而是基于俄罗斯在叙利亚等地的经验——光有先进武器库不够,必须结合灵活策略,才能有效反制威胁。扎哈罗娃的提醒,像是一面镜子,照出国际政治中的现实:装备是基础,但实战能力才是王道。 中俄关系的深化,为这种协同反制提供了坚实后盾。两国不仅在双边合作上视彼此为优先伙伴,还在全球事务中携手推动更公正的世界秩序。例如,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俄罗斯总统普京的出席就凸显了双方的战略协同。 这种合作不是纸上谈兵,而是体现在具体行动中,比如能源合作或安全对话。扎哈罗娃的言论,正是这种关系的自然延伸——面对外部压力,俄中不会各自为战,而是会像老朋友一样,默契地站在一起。 这种默契,让人联想到她之前驳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飞机GPS干扰指控时的坚定态度,她当时斥之为“百分之百虚假”,展现出俄罗斯在信息战中的反击能力。这些事件串联起来,像一条隐形的线索,暗示着未来可能的联动。 整个事件的核心,在于扎哈罗娃强调的“实际反制”理念。她的话不是空洞的威胁,而是从俄罗斯历史中汲取的教训——在复杂的地缘政治中,单纯依赖军事优势只会陷入被动。 真正的安全,源于综合国力和灵活应对。中俄的协同,正是这种理念的体现:他们不会高枕无忧地躺在装备上,而是会主动出击,用行动说话。 这番表态,像是一记警钟,提醒世界:国际棋局瞬息万变,任何轻率的举动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而扎哈罗娃的每一次发言,都像是棋盘上的落子,既清晰又充满悬念,让人不禁期待下一步的走向。
六天六夜,杀疯了,俄军50枚弹道导弹,巡航导弹,900枚精确制导炸弹,1300架
【2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