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毛主席说:我们的目标是赶上美国,并且要超过美国,至少50年吧,也许7

玉尘飞啊 2025-09-07 13:33:55

1955年,毛主席说:我们的目标是赶上美国,并且要超过美国,至少50年吧,也许75年,75年就是15个5年计划,哪一天赶上美国超过美国,我们才吐一口气。而现在正处于第14个五年计划中(2021一2025),伟人就是伟人。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那个年代的中国什么样?全国钢产量285万吨,美国是1。06亿吨,差了37倍。上海的工人想造辆解放牌卡车,光收集零件就花了三年。老百姓买辆自行车要攒半年工资,还得托人从天津买永久牌。 毛泽东给出的时间表很实在:50年,最多75年。他解释说,75年就是15个五年计划,到那时候我们才能真正吐一口气。 这个判断不是拍脑袋,1954年鞍钢的技术员向他汇报,说咱们的炼钢技术落后苏联20年,落后美国30年。毛泽东听完在本子上算了半天,得出结论:追赶需要时间,但不是没可能。 当时中国有个优势常被忽略:人多。6亿人口看起来是负担,但毛泽东看到的是6亿双手。他跟身边人说,美国2亿人能办到的事,咱们6亿人凭什么办不到? 1958年的大炼钢铁今天看来有些冒进,但背后的逻辑值得理解。当时朝鲜战争刚结束,美国第七舰队在台湾海峡游弋。没有钢铁就没有武器,没有武器就只能挨打。 真正的转机出现在1964年。大庆油田出油了,结束了中国贫油的历史。铁人王进喜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的照片,成了那个时代的象征。 同年10月16日下午3点,罗布泊上空升起蘑菇云。当晚毛泽东在人民大会堂看戏,中途秘书递来纸条,他看完只说了四个字:“好,很好。” 原子弹的成功给了中国底气。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见面第一句话就是:“我们知道你们有原子弹。”这种底气直接影响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 1973年的“四三方案”是个分水岭。周恩来亲自主持,从西方引进26个成套项目,包括13套大化肥、4套大化纤、3个大乙烯。这些项目后来养活了8亿农民,解决了穿衣问题。 宝钢就是那时候引进的,日本新日铁的专家来上海考察,看到选址在长江边的滩涂地,直摇头说不可能。中国工程师硬是在淤泥地上打下了48000根桩基,建成了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厂。 1974年,中国钢产量2112万吨,超过英国的2132万吨虽然只是统计误差,但象征意义巨大。BBC当天的新闻标题是:“日不落帝国的钢铁工业被中国超越。” 改革开放后追赶速度明显加快。1980年深圳还是个小渔村,宝安县的工厂用竹棚搭建。到1990年,深圳的电子产品已经卖到了东南亚。 1993年是个重要节点。这一年中国钢产量8954万吨,首次超过美国。更重要的是,这一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工业化进入新阶段。 2001年加入WTO是另一个转折点。浙江义乌的小商品、广东东莞的电子厂、江苏昆山的笔记本电脑,开始大规模进入国际市场。一个数据很能说明问题:200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6。0%,2010年达到19。8%。 2008年金融危机反而成了机会。4万亿投资主要投向基础设施,高铁从零开始,到2019年运营里程3。5万公里,占全球高铁总里程的70%。 高铁技术的突破很有代表性。2004年引进时速200公里的技术,2017年复兴号时速350公里完全自主研发。日本川崎重工的工程师后来说:“中国人的学习能力超出想象。” 新能源汽车是最新的例子,2009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不到500辆,2023年达到950万辆,占全球份额超过60%。比亚迪超越特斯拉成为全球销量冠军,王传福说:“当年我们追着跑,现在并着跑,未来要领着跑。” 今天再看1955年的目标,2030年将是第75年。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过美国。制造业增加值连续14年世界第一,是美国、日本、德国三国总和。 但毛泽东当年真正在意的可能不是这些数字。1973年他会见基辛格时说:“我们不怕原子弹,因为我们人多。但我们怕的是没有粮食和钢铁。” 这种实用主义的思路贯穿始终,不是为了争第一而争第一,而是为了不受制于人。今天的芯片困境某种程度上延续了当年的钢铁焦虑,但解决路径已经清晰:还是要靠自己。 荷兰ASML的光刻机、美国应用材料的设备、日本信越的硅片,这些卡脖子技术就像当年的钢铁和石油。区别在于,今天的中国有资金、有市场、有人才,更有试错的能力。 中芯国际的梁孟松、华为海思的何庭波、比亚迪的王传福,这一代企业家和工程师接过了王进喜、邓稼先的接力棒。他们面对的挑战不同,但精神内核一脉相承。 75年的跨度,三代人的努力。从造不出自行车到造出空间站,从买不起化肥到出口工业机器人,这个过程的艰辛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   信源: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问题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网

0 阅读:889

猜你喜欢

玉尘飞啊

玉尘飞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