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美军为讥讽陈赓,故意指着桌上的牛排、面包问道:“陈将军,我们美国人的饮食怎么样?”陈赓闻言,只用一句话,便噎得美军说不出话来。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45年重庆谈判的宴会上,几个美军军官端着牛排走到陈赓面前,故意问他美国饮食怎么样。 陈赓二话不说,把牛排、面包、沙拉全倒进黄油汤里,拿勺子搅了搅说,这不就是你们美国人的吃法吗。 美军军官瞬间明白了,陈赓这是在讽刺他们调停国共谈判时不分青红皂白,像这锅大杂烩一样乱搅和。几个军官面面相觑,只能尴尬地耸肩离开。 这一幕被在场的张治中看在眼里,张治中曾是黄埔军校学兵团团长,陈赓当年在他手下当连长。尽管此时两人已站在对立阵营,张治中还是忍不住感叹,陈赓呀,你还是老脾气老样子。 其实刚才张治中也被陈赓噎了一回,他看着陈赓身上的土布衣服,带着期待说,要是谈判成功,共产党的军队装备肯定能大大改善,还拍胸脯保证说校长一定会这样做。 陈赓听了,不紧不慢地说起往事。抗战时我们改编成国民革命军,一开始还能拿到点军饷弹药,后来不光不给了,还派军队打我们。你说和平统一后会给我们改善装备,但愿如此,不过我是真不相信。 这话说得张治中哑口无言,陈赓既没撕破脸,又把话说得明明白白,让这位老上级一时找不出话来反驳。 陈赓的机智在平时总让人觉得亲切有趣,但到了三年困难时期,他脸上的笑容突然少了,连饭桌上的玩笑话也没了,整个人显得格外沉重。 他把大儿子陈知非叫来,让他搬到工厂住集体宿舍。现在全国人民生活都苦,咱家饭桌上的东西是党和人民给的照顾,不能搞特殊。你去跟工人们一起住,一星期回来一次就行。 对自己,陈赓更狠。他有严重的心脏病,国家配给了特供食品,可他总不让家人去领。那些油票肉票作废了就作废了,别去跟老百姓挤着买,得为国家分担困难。 炊事员知道他不能吃猪肉,想给他买点牛肉补身体。陈赓摆摆手说,少买点,我不爱吃,喝点汤就行。炊事员看着心疼,陈赓反过来安慰他,主席都不吃肉了,咱们不能跟老百姓争吃的。 有天晚饭后,陈赓带着儿子和警卫员出门散步。刚走出灵境胡同,就看见一家商店门口黑压压挤满了人,都在抢购面包。 人群里有位老奶奶领着个小女孩,被挤得东倒西歪。老奶奶试了几次都挤不进去,只能唉声叹气地退到路边。小女孩拉着奶奶的衣角,眼巴巴地望着店门口。 陈赓站在马路对面,一动不动地看着这一幕。陈知非觉得奇怪,走到父亲身边一看,发现陈赓嘴角绷得紧紧的,眼眶里竟然有泪光在闪动。 这位从枪林弹雨里闯出来的将军,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都没皱过眉头,此刻却为了老百姓买不到面包而落泪。陈知非后来回忆说,那是他第一次看见父亲流泪。 1960年,陈赓去世前一年,他和夫人傅涯带着两个孩子回湖南湘乡老家。进村后,他挨家挨户串门看望乡亲们。 走进一户人家,他看到饭桌上摆着鱼肉,可老乡们个个面黄肌瘦。陈赓心里犯嘀咕,提出要看看米桶和谷仓。当地干部脸色一下子变了。 打开谷仓,里面空空如也。陈赓转过身对干部们说,蒋介石骗不了我,日本鬼子蒙不过我,就你们还想哄我? 原来干部们怕他看到老乡们的苦日子伤心,临时给每家发了鱼肉。陈赓没有大发雷霆,只是语重心长地说,做事要实事求是,咱们得带着老百姓一起渡过难关。 回北京后,陈赓想方设法给县里调拨了一批部队退役物资,有帐篷、雨衣、军用水壶等,虽然不是粮食,但多少能帮老乡们缓解点困难。 陈赓去世后,傅涯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那些年配给他的特供票证,大部分都没有用过。票证背面的日期显示,有些已经过期好几个月了。 其实陈赓的幽默机智,从来不只是性格使然。面对张治中,他用事实说话,不伤情面也不丢立场。面对美军挑衅,他用行动回击,不卑不亢守住尊严。 而面对人民的苦难,这个平时爱说笑的将军,却再也笑不出来。他宁愿自己的特供票作废,也不去跟老百姓争一口吃的。他让儿子去住工厂宿舍,跟工人们同吃同住。 有人说,真正的英雄不是没有眼泪,而是含着眼泪依然向前。陈赓的眼泪,不是为自己的病痛,不是为战场的凶险,而是为买不到面包的老奶奶,为吃不饱饭的乡亲们。 这样的将军,这样的共产党人,哪怕过去了六十多年,依然让人肃然起敬。因为他让我们看到,什么叫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什么叫把老百姓的苦放在心上。 信源:餐桌旁的传奇大将陈赓——人民网
1945年,美军为讥讽陈赓,故意指着桌上的牛排、面包问道:“陈将军,我们美国人的
玉尘飞啊
2025-09-07 01:33:53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