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女子去酒店开会,把车扔在超充站充电,会议结束支付账单时发现费用为546.8

月鹿简科 2025-09-05 18:06:15

上海,女子去酒店开会,把车扔在超充站充电,会议结束支付账单时发现费用为546.85元,包含充电费108.45元,超时94分钟占用费438.4元。女子以车企没有显著通知费用,也没有有效通知挪车为由,要求退还超时占用费。双方协商未果后,女子起诉至法院,法院经过一审二审,最终这样判决。

一张546.85元的充电账单,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居住在上海的顾女士日前遭遇了一桩烦心事:她给爱车充电时,因一场会议延误了 94 分钟,等到结算账单时才发现,仅超时占用产生的费用就高达 438.4 元,而真正用于车辆充电的费用,其实只有一百多元。

这事最后闹上了法庭,顾女士觉得自己冤,车企没打电话通知,App里一堆消息谁顾得上看?但官司从一审打到二审,她都输了。

法庭的终审裁定为这起风波落下了帷幕,可在每一个关注者的心底,却悄然悬起了一团解不开的疑云。这笔钱,到底该不该收?

法律的天平其实很明确。法院根本没把这看成普通的消费纠纷,而是直接定性为“违约”。你扫码充电的那一刻,就等于签了份无形的合同。车充满了还不走,就是违约,这笔钱不是罚款,是“违约金”。

最要命的证据,是顾女士自己的充电记录。车企(特斯拉)拿出的记录显示,她以前就有过3次超时,付过费,甚至还有一次被免单的经历。

如此一来,她口中那句 “毫不知情” 的辩解,落在法官眼里,只剩下难以立足的空洞与牵强。法院认为,你明明知道这个规矩,这次犯了错,就得认。

所以,尽管顾女士觉得车企的告知方式不够“有效”,但在法律看来,官网、App、短信多渠道的提示,已经尽到了告知义务。规则就在那里,你的过往行为证明你已经知道了。

可一放到市场上,这事就变味了。特斯拉这个收费标准,简直是个“异类”。当充电站车位处于闲置状态时,每超出规定停放时长一分钟,需支付 3.2 元费用;一旦车位满员、无空闲位置可停,该超时费用便会直接上调至 6.4 元每分钟,且并未设置费用上限。

顾女士时长 94 分钟的充电体验,竟换来一张令人瞠目结舌的高额账单。究其缘由,不过是充电中途充电站车位告罄,致使计费标准临时变更了一回。

咱们不妨调研下其他机构的定价标准是怎样的。蔚来超时费50块钱封顶,理想是200元,还有的品牌更客气,超时半小时后每分钟才收几毛钱,封顶也就30块。这么一比,特斯拉的收费是不是有点像“抢钱”?大家心里自然有杆秤。

这项规则的设计本心并无不妥,其核心目的就是让公共充电桩能更快地流转起来,避免资源闲置。但把管理成本和资源紧张的压力,全部压在消费者身上,甚至变成一种盈利手段,这就很难让人信服了。合法的,就一定合理吗?

这起事件还暴露了一个很讽刺的“数字陷阱”。特斯拉的App设计得不可谓不周全,充电快结束了提醒你,充满了提醒你,超时10分钟、15分钟都发通知,一套“四步提醒”组合拳。站在代码开发者的视角来审视,这套逻辑设计完全找不到任何可突破的漏洞。

可现实情况是,顾女士此刻正投身于一场会议,而她手机的通知栏里,每天都会涌来上百条各类信息。

在这样的场景下,又有谁会把目光紧紧锁定在一款充电 App 上,一刻不停地盯着呢?这种“我发了就等于你收到了”的逻辑,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根本行不通。本应在紧要关头发挥作用的智能提示功能,到头来却成了中看不中用的闲置模块。

更有意思的是,顾女士吃了这个大亏之后,现在学乖了。她每次充电都会设好几个闹钟,用最原始的办法来对抗智能时代的陷阱。这一现象恰好印证:有些技术方案乍看之下无懈可击,可若论及是否贴合人的实际需求,说不定连台基础款闹钟都比不上。

最终,这438块钱,顾女士自己承担了。若换用更具行业观察感的表述,可改为:“从行业发展的视角来看,这笔资金更像是新能源领域在探索前行中,为积累经验所付出的必要成本。”

法院维护了商业契约的严肃性,但平息不了人们对公平的追问。电动车的未来,不只看续航和速度,更要看充电桩背后那些规则,到底有没有人情味。

0 阅读:86

猜你喜欢

月鹿简科

月鹿简科

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