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犯了个最大的战略失误!”新加坡外交官马凯硕曾警告中国:中国最大的战略失误,

漫聊小知识 2025-09-05 10:37:12

“中国犯了个最大的战略失误!”新加坡外交官马凯硕曾警告中国:中国最大的战略失误,不是南海争端,不是科技竞争,而是冷落了美国商界,如今6年过去了,真相真的如此吗? 六年前,新加坡外交官马凯硕曾提出一个观点,认为中国最大的战略失误是冷落了美国商界。但六年过去,看看实际情况,这种说法并不准确。 2024年,中美双边货物贸易额达到了6882.8亿美元,比2023年还增长了3.7%,这一数据就很能说明问题。 而且根据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2025年的报告,82%的在华美企在2024年实现了盈利,80%以上的受访企业表示会长期深耕中国市场,几乎所有企业都认为没有在华业务就难以保持全球竞争力。这些事实都表明,所谓中国冷落美国商界的说法站不住脚。 马凯硕的观点主要是认为中国的“自主创新”政策疏远了美国商界,还觉得中国应该像新加坡那样建立超级机构吸引外资。 但他忽略了中国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中国提出自主创新,是为了提升自身的科技实力和产业水平,这并不意味着关闭对外开放的大门。 事实上,美国对华直接投资一直在增长,2012到2023年,美国对华直接投资规模从536亿美元上涨到1269亿美元,年均增速7.8%,比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平均增速还快。 这说明美国企业对中国市场是有信心的,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国的投资环境在不断优化。 2020年实施的《外商投资法》更是为外资企业提供了更好的制度保障。法律实施后,中国吸收外资逆势增长,2020年和2021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分别达到10000亿元和11494亿元,占全球外国直接投资的比重连续两年超过10%。 到2024年,全国吸收外资达到8262.5亿元,2025年上半年继续保持增长,1-6月吸收外资4232.3亿元。这些数据都充分证明,中国一直在积极吸引外资,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并没有冷落包括美国在内的外国商界。 从企业的实际行动来看,美国企业也在用脚投票选择留在中国。很多美国企业在华运营超过20年,43%的受访企业在华年营收超10亿美元。 像特斯拉在上海的超级工厂,自建成以来一直在稳步发展,为中国市场提供了大量电动车产品。苹果公司虽然在全球供应链上有一些调整,但中国市场对其依然至关重要,在华的生产和销售业务一直在持续。 这些美国企业之所以坚持留在中国,就是因为中国有庞大的消费市场和完善的产业链配套,能给它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中美之间确实存在一些贸易摩擦,美国也对中国加征过关税,还出台了一些出口管制政策。但即便如此,两国的经贸合作依然展现出很强的韧性。 2025年5月,中美通过会谈取消了91%的加征关税,这也说明双方都认识到贸易合作的重要性。 虽然有40%的美国企业表示受到出口管制政策的负面影响,近1/3的企业在过去3年失去了部分中国市场份额,但这更多是美国自身政策和市场竞争的结果,并非中国刻意冷落。 而且中国市场的规模在不断扩大,2024年中国进口总额达到18.4万亿元人民币,创历史新高,连续16年稳居全球第二大进口市场,这为包括美国在内的各国企业提供了广阔的机遇。 中国的发展战略一直是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并行。自主创新让中国的产业更有竞争力,也让中国市场对外国企业更有吸引力,因为一个强大的本土市场能带来更多的合作机会。 同时,中国不断扩大开放,优化外资结构。现在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占比达80%,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占比近30%,东部地区吸收外资占全国80%以上,中西部地区吸收外资也在快速增长。这种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格局,怎么能说是冷落美国商界呢? 马凯硕的观点可能忽略了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和中国发展的战略主动性。中国不是一个小国家,不能简单照搬新加坡的模式。中国有自己的发展节奏和需求,在坚持自主创新的同时,始终保持着对外开放的大门。 美国企业之所以愿意留在中国,是因为中国市场能给它们带来利润和发展机会,这是市场规律决定的,不是靠所谓的“战略讨好”来维持的。 看看这些年的发展,中美贸易额不断增长,美国对华投资持续增加,大量美国企业在华盈利并长期扎根。这些事实都清楚地表明,中国并没有冷落美国商界,双方的经贸合作是基于互利共赢的市场选择。 所谓“中国最大的战略失误是冷落美国商界”的说法,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中美之间可能存在一些政治和战略上的分歧,但在商业领域,合作共赢仍然是主流,这一趋势不会因为个别观点而改变。

0 阅读:0
漫聊小知识

漫聊小知识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