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残军师长李国辉来到曼谷,见李弥夫妇挥霍无度,回到金三角后失望的说:“李长官夫妇在曼谷酒店,给服务生的小费,比士兵半年薪水还多,这样下去,我们的希望在哪里?”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0年代初的热带雨林深处,一群穿着破旧军装、拖着疲惫身躯的士兵,在金三角的泥泞中扎下了帐篷,他们不是探险者,也不是殖民者,而是从大陆一路撤退下来的国军残部,他们的名字,连台湾的电报都懒得记住,只回复了四个字:“自谋出路”。 李国辉曾在滇南带兵打仗,眼看着部队在战火中土崩瓦解,他带着一千多人,穿越死人山一样的丛林,和谭忠在缅北碰头,又收编了另一股残兵,三股合流,终于在小勐捧这个叫不上名字的小地方,勉强站稳了脚跟,他们没有粮食,没有补给,甚至连下一顿饭在哪都不知道,但他们还有枪,还有活下去的意志。 台湾不理他们,他们只好自找活路,李国辉下令开荒种地,一边种粮一边修房,士兵把刺刀当锄头,拿枪杆去换粮食,当时的兵,不是拿命拼敌人,而是拿命拼肚子,更残酷的是,缅甸政府很快反应过来,派出万人大军围剿他们,李国辉带人躲进丛林,利用地形打游击,靠着经验和士气,竟然击退了人数几倍于己的正规军,这一仗,打得缅军灰头土脸,也让远在台北的蒋介石重新看到了他们的价值。 蒋介石派出了李弥——原第八军的老军长,空降金三角,接手指挥权,李弥带来了装备、人员,还有台湾的支持,在他的推动下,部队扩充到三万多人,金三角渐渐成了一个军事飞地,但真正的指挥官,却从丛林转移到了曼谷,李弥嫌恶金三角的湿热,带着亲信住进了五星级酒店,遥控指挥,过起了另一种人生。 李国辉一直留在前线,与士兵同吃同住,他亲自巡视卡哨、安排种植、整训部队,他看到士兵们啃木薯、忍疟疾,却从未想过放弃,但1952年那次前往曼谷,让他彻底看清了所谓“上层”的嘴脸,李弥夫妇住在整层酒店,出入坐高级轿车,钱包鼓得像军火库,服务生拿到的小费,足够一线士兵活半年,这种落差不是贫富,是对前线牺牲的羞辱。 李国辉回到营地后,再也没提起曼谷的事,但他做事的方式变了,他开始尽量绕开李弥的命令,直接与台湾派来的联络官沟通,他明白,这支部队已经不是原来的部队,而是一枚被操控的棋子,他不想再被人当枪使,但也不能眼睁睁看着兄弟们被当炮灰。 与此同时,美国中情局开始秘密支持这支部队,提供武器和训练,把金三角当作冷战战场的一个支点,残军的资金来源也变得更加复杂,鸦片种植逐渐成为公开的秘密,不仅是生存手段,更是维系军队运转的命脉,李弥把毒品当成提款机,控制了运输路线和仓储,曼谷的赌场夜夜笙歌,都是靠罂粟田里流出的白粉在支撑。 李国辉并不认同这种方式,但他无力改变,他能做的,就是尽量在营地里保持秩序,尽可能公平地分配资源,防止士兵因缺粮而火并,他看着弟兄们从抗战老兵变成毒品护卫队,心里比谁都清楚,这条路走不远。 1953年,蒋介石忽然下达撤军令,要求残军整体撤回台湾,李弥试图阳奉阴违,只准备把老弱病残送走,留下主力继续掌控金三角,但局势已经不是他说了算,台北早已派出大批人员,控制了部队的通讯和命令系统,李国辉和谭忠接到命令后,照章行事,没有与李弥商量,这一次,他们选择了执行远方的命令,而不是听从身边的“长官”。 李弥的权力在这一刻彻底坍塌,他被召回台湾,此后再未掌握军权,金三角的残军也开始陆续撤离,大批士兵和眷属被空运至台湾,但他们没有迎来鲜花和掌声,等着他们的是被打散编制、分发外岛的现实,蒋介石担心他们“匪气太重”,不愿让这支部队保留完整结构。 没能撤走的那部分人,命运更加凄惨,1960年中缅联合发起大规模清剿,解放军和缅军协同作战,残军在密林中节节败退,许多尸体沿着湄公河漂流,岸边的罂粟也被血水染成深红,他们曾梦想反攻,却最终连身份都保不住。 段希文的部队最后逃进泰国,为了换取合法身份,年过半百的老兵们被迫协助泰国镇压左翼游击队,他们拖着旧伤上战场,不为理想,只为换孩子的一张身份证,庆功宴上,段希文向泰王跪请,只求孩子不再是“黑户”,这是他们全部的胜利。 信息来源:央视网《被遗忘的角落:金三角国民党残军有国难归(图)》
1944年,远征军连长林正亨在战场上连杀数名日军后,负伤昏迷。伤愈后他想重返部
【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