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我们是如何从根本上破解了日军“以战养战”战略的?其实,就是通过人民战争创造

任尔东西南北风 2025-09-04 15:00:11

当年,我们是如何从根本上破解了日军“以战养战”战略的?其实,就是通过人民战争创造一个无后方的战场。因为历史早就证明了,异族入侵者若想取胜,必须采取“以战养战”策略,务求每次军事行动都能获利,否则即便战术取胜,战略上依旧注定失败。 满清入主中原便是经典案例:通过培育大量伪军作战,自身充当督战队,凭借稳定后方提供的税收、兵源与粮食,以“三矿打一矿”的资源优势最终消灭了南明和抗清势力。其实,这一模式的核心,就在于维持后方的稳定与资源的持续汲取。 黄仁宇曾指出:“日本企图在中国复制满清的成功经验。”但它与满清的根本差异在于:满清没有遇到中国共产党,日本却遇到了。我们在敌后广泛建立的19块大型抗日根据地,使日军“以战养战”的算盘彻底落空。 1938年,美国军事观察员卡尔逊在给罗斯福的报告中写道:“我从未见过如此军民一体的战斗组织,他们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等到1945年,我们已从抗战初期的5万余人扩张至132万,民兵达260万,形成“主力军-地方军-民兵”的人民战争网络。 侵华日军因此陷入“处处是前线,无地可后方”的困境,征收粮食、兵源皆成梦幻泡影,一旦出城就会遭受打击。所谓“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并非比喻,而是现实。 毛主席曾说:“兵民是胜利之本”,这一理念在抗战中得到了充分实践,但并非一帆风顺。我们初期偏重主力部队,遇大股日军即撤退的策略,导致根据地群众在日军报复下遭受惨重损失,支持热情受挫。中共痛定思痛,决意坚守,化整为零,实施“干部下乡”策略。 党员干部率小分队深入险境,发动群众、训练民兵、组建武装,靠缴获装备、自主情报,实现从无到有、反客为主的逆袭。这一过程充满牺牲,赴敌后干部平均仅存活数月,但即便面对日、伪、国民党反动派及地主的多重威胁,我们依然前赴后继。 说实话,如果没有思想上的先进性、组织上的严密性以及个人的牺牲精神相结合,这种战略压根就不可能持久,更无法成功。英国战略学家哈特后来评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争,是战争史上最完善的人民战争实践。” 在敌后的斗争,我们直接击中了日本战争机器的要害。山东、山西、河南、江苏等资源富集省份,原本可以为日军提供巨大助力,却因敌后根据地的存在而变成“放血槽”。日军无法从中国大陆获取预期收益,只能南进东南亚,争夺欧美殖民地资源,从而引爆太平洋战争。 其实,即便没有太平洋战争,中国抗战胜利也只时间问题,日美开战只是加速了日军崩溃而已。另外,美国早期却扮演了并不光荣的角色。美国对日出口70%为军用物资与战略原料,包括石油、机床、军事装备,其对日援助远胜于对华。 美国学者比克斯在《真相——裕仁天皇与侵华战争》中揭露:“美国在1937-1939年间向日本提供的战略物资,实际上延长了中国的苦难。”正如当时美国议员所言:“日本在中国杀死一百万人的时候,有五十四万四千是美国帮凶而杀死的。” 日本防卫厅《华北治安战》作为日本官方战史,多次强调日军战略重心从正面战场转向“治安战”,旨在对付中共根据地。中共武装被日方视为心腹大患,其全民游击战被评价为“更难以应付”。 1941年,华北日军与敌后根据地交战次数达17198次,平均每日近50次。尽管日方数据经常缩水,但依然可见战斗频度之密集。这份史料无疑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抵抗对日军造成的战略牵制,远超国民党正面战场。 东京大学历史教授纐缬厚则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斗争,实际上粉碎了日本大陆政策的基石。” 此外,敌后抗战还有另一大成就,那就是对社会基础进行改造。八路军进入山西时,太行山区许多村民依然以为自己身处大清,文盲率极高,国家意识极其薄弱。是中共通过组织、教育和动员等手段,将“一盘散沙”的民众转化为抗日力量,实现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国民党军队虽进行过多次会战,但屡战屡败,节节后退,且缺乏有效的敌后游击力量。根据地不仅在敌占区坚持抗争,更保护了民众,争取了人心。甚至还救援了被击落的美军飞行员,使得美军主动要求派遣观战团赴延安一探究竟。 其实,中流砥柱,并不只是战功赫赫,更在于其能扭转战局、奠定胜势。在苦难与辉煌之间,正是这样的力量,撑起了中华民族的抗争脊梁!

0 阅读:124

猜你喜欢

任尔东西南北风

任尔东西南北风

金鱼记忆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