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今天(8月28日)报道:“由于国内产能过剩,中国太阳能面板的价格已大幅下

天天纪闻 2025-08-28 19:20:01

纽约时报今天(8月28日)报道:“由于国内产能过剩,中国太阳能面板的价格已大幅下跌。中国企业迫切需要新市场。数据显示,去年7月至今年6月期间,非洲国家从中国进口的太阳能面板增长了60%。”   所谓的“产能过剩”不过是西方媒体的片面之词,而中国与非洲的太阳能贸易增长,恰恰是顺应全球能源转型大势、助力非洲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双赢之举。   非洲拥有全球40%的太阳能资源,全年日照时间超过3000小时,可再生能源发展潜力巨大。可长期以来,非洲能源供应紧张,很多地区连基本用电都成问题。   近年来,非洲多国都把发展可再生能源当作国家战略,突尼斯计划到2025年让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达到24%,尼日尔希望到2030年30%的电力来自可再生能源,摩洛哥更是打算把这一比例提升到52%。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世界经济论坛的数据显示,过去20年全球2.8万亿美元的可再生能源投资中,只有2%流向了非洲。国际能源署的报告也指出,2025年非洲能源投资预计比2015年萎缩三分之一,清洁能源投资占比低得可怜。非洲国家自己也面临着基础设施滞后、技术人员不足等难题,想发展可再生能源却力不从心。   就在非洲迫切需要清洁能源支持的时候,中国的太阳能面板来了。今年上半年,中国出口非洲的光伏组件达到7.27GW,同比增长45%,6月单月更是同比增长34%。   这可不是什么“产能过剩”的无奈之举,而是市场规律下的供需对接。非洲需要价格实惠、质量可靠的太阳能产品来实现自己的能源转型目标,而中国经过多年发展,在光伏产业上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持续的技术创新和充分的市场竞争优势,能够提供非洲用得起的清洁能源解决方案。   中国的光伏产品已经出口到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2年出口的风电、光伏产品就为其他国家减排二氧化碳约5.73亿吨,这哪里是什么“过剩产能”,分明是助力全球碳中和的优质产能。   再说说所谓的“产能过剩”论调,这根本站不住脚。在全球化背景下,产能多少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供需不平衡在任何市场经济体中都可能存在。   当前全球气候变化挑战严峻,推进绿色转型迫在眉睫,2030年全球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预计突破5500吉瓦,其中光伏占比超70%。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是国际分工和市场需求的结果。   中国企业不断创新技术,就像BC电池技术量产效率突破27%,每提升一个百分点的转换效率,就能为下游电站节约4%左右的成本,降低度电成本3%以上。这样的技术进步带来的成本下降,让更多国家能用得起清洁能源,这难道是坏事吗?   可西方一些国家却把这说成是“产能过剩”,实则是为自己的贸易保护主义找借口。近年来,美国对中国生产的光伏电池加征高额关税,这种做法不仅增加了本国组装企业的成本,最终只会反噬自身。   他们嘴上喊着碳中和,却对发展中国家获取清洁能源设置障碍。反观中国,不仅提供优质的光伏产品,还积极参与非洲的可再生能源项目建设,帮助非洲弥补技术短板,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乌干达的水电站、多个非洲国家的光伏电站,这些项目都在实实在在地改善当地的能源供应,促进经济发展。   更讽刺的是,欧美国家在可再生能源投资上对非洲“口惠而实不至”。国际能源署报告显示,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能源投资国,过去10年在全球清洁能源支出中的份额从四分之一上升至近三分之一。   而非洲清洁能源投资严重不足,远远低于需求和预期目标。欧美国家把碳中和挂在嘴边,却舍不得真金白银地支持非洲的能源转型,反而对中国的正常贸易说三道四,这种双重标准让人看清了他们的真实目的。他们不是真正关心全球碳中和,而是想维护自己在能源领域的霸权地位,害怕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领先优势威胁到他们的利益。   非洲的可再生能源转型不仅能满足电力需求,还能带来1400万个新工作岗位,拉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约6.4%。中国与非洲的太阳能合作,正是顺应了这一趋势,帮助非洲国家实现能源自主,摆脱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南非、纳米比亚等6国成立的非洲绿色氢联盟,就是非洲国家追求绿色发展的证明,而中国的光伏产品为他们提供了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工具。   说到底,所谓的“中国产能过剩”不过是西方一些国家的“焦虑过剩”。他们看到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领先地位,看到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真诚合作,就想用“产能过剩”这种虚假叙事来抹黑中国,阻碍全球能源转型进程。   但事实胜于雄辩,中国的光伏产品正在帮助非洲国家点亮清洁能源的希望,正在为全球碳中和目标做着实实在在的贡献。而那些只会指责别人、自己却行动迟缓的国家,才真该好好反思一下,到底是谁在真正推动碳中和,是谁在阻碍全球绿色发展  

0 阅读:4
天天纪闻

天天纪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