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还没解决俄乌冲突,先盯上了中俄能源合作。 据路透社8月26日的报道,美国趁着和俄罗斯官员谈和平问题的空当,竟然聊起了能源协议,核心意思就是想让俄罗斯的北极液化天然气二号项目把中国设备换成美国的,还说这样能让美国放松对俄的制裁,听起来诱惑力不小。 要说这个北极液化天然气二号项目,那可是俄罗斯能源战略的心头肉。它坐落在北极圈内的吉丹半岛,由俄罗斯能源巨头诺瓦泰克控股60%,中石油、中海油还有法国道达尔能源和日本的一个财团各占10%的股份,初始投资就高达210亿美元。 项目规划了三条生产线,全部投产后每年能生产1980万吨液化天然气和160万吨稳定凝析油,这对俄罗斯实现到2030年把全球液化天然气市场份额从8%提高到20%的目标至关重要。 可自从俄乌冲突爆发,美国对这个项目实施了多轮制裁,不仅切断了冰级船舶的供应,这船可是项目在北极大部分时间能运营的关键,还让项目融资难上加难,外国股东也纷纷撤资,生产线都被迫停过一段时间。 就在这节骨眼上,中国企业伸手帮了大忙。第一条生产线的14个模块全是中国企业造的,第二条、第三条也各有12个、6个模块出自中企之手。 尤其是美国贝克休斯公司拒绝再给俄罗斯提供能源工业用的燃机后,中国哈尔滨的中船重工集团广瀚燃机接了过来,为项目两条生产线提供发电燃机,每条都能满足约150兆瓦的电力需求,第三条生产线的技术支持原本也基本定了由中方来做。 今年4月,项目能恢复天然气加工,还把五批货物装上了受制裁的油轮,背后全靠中俄在技术和供应链上的默契配合。 可美国这时候突然跳出来想抢生意,哪有那么容易。他们提出让俄罗斯买美国设备,表面上是给好处,实际上打得是一石二鸟的主意。一方面,美国自从页岩气革命后就成了能源出口大国,能源设备技术本来就有优势,要是能拿下这个项目的订单,美国能源企业肯定能大赚一笔。 另一方面,控制了这个项目的技术供应,就等于捏住了俄罗斯能源产业的“命门”。要知道,能源可是俄罗斯的战略支柱和主要收入来源,美国一边给设备,一边松制裁,既能从俄罗斯捞经济好处,又能在地缘上牵制俄罗斯,巩固自己在全球能源市场的话语权。 更关键的是,美国想借着这个机会离间中俄关系。这些年中俄在政治、经济、能源等领域合作得越来越紧密,让美国的全球霸权都有点坐不住了。 北极液化天然气二号项目正是中俄能源合作的重要纽带,美国觉得只要让俄罗斯在中美之间偏向自己,中俄的信任和合作基础就可能出现裂痕,这“以利制俄、以俄制中”的算盘打得可真响。 他们甚至在谈判时抛出了一堆“甜头”,像让美国石油巨头埃克森美孚重返萨哈林一号油气项目,还有美国购买俄罗斯核动力破冰船之类的,就盼着俄罗斯能上钩。 可普京政府也不是吃素的,这次说要放松制裁,大概率是特朗普为了营造外交政绩、争取选民支持搞的短期手段,一旦局势有变化,美方随时可能重启制裁。俄罗斯要是这时候放弃中国技术,改用美国设备,那不就等于把自己的命脉交到别人手里,引狼入室吗? 再说了,中俄能源合作早就不是靠一个项目维系的了。今年1月到5月,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管道气就同比增长了29.4%,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项目运营顺利,今年都能实现满输了,双方还在推进“西伯利亚力量2号”天然气管道项目的谈判。 这种全方位、深层次的协作,哪是美国一个“技术订单”就能撼动的?而且中国提供技术合作从不附加政治条件,可美国的“合作”本质上就是地缘捆绑,接受美国技术,意味着俄罗斯在乌克兰问题、北极战略上都得向美国妥协,这可是俄罗斯绝不可能让步的底线。 其实美国也知道中俄合作的韧性,可还是不死心。这些年西方对俄罗斯的制裁,早就让俄罗斯的经济压力山大,能源产业更是举步维艰。北极液化天然气二号项目融资难、运输受影响的问题一直没解决,美国觉得这时候抛出放松制裁的诱饵,俄罗斯说不定就扛不住了。 可他们忘了,中俄合作是基于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这种稳定和可持续性可不是美国的地缘算计能比的。中国企业在项目里投入的不仅是设备和技术,更是实打实的支持,帮俄罗斯顶住了西方制裁的压力,这种信任不是一天两天建立起来的,更不是美国随便开个条件就能瓦解的。 现在全球能源市场格局也在变,俄罗斯早就把能源出口的重心转向了亚洲,尤其是中国市场。中国不仅是俄罗斯稳定的能源买家,还能提供可靠的技术和设备支持,这种互补性是美国替代不了的。就像这次美国想让俄罗斯换设备,先不说美国设备能不能及时供应,单是地缘政治风险就让俄罗斯不得不掂量掂量。
“电话不接,邮件不回,直接把布拉格晾在走廊。”捷克总统帕维尔上周在华盛顿再提台海
【18评论】【3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