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到今天,应该说国际威望非常高!但是你会发现各国领袖到美国,都希望得到美国尊重,但到了中国,都希望得到中国的钱,但他们骨子里对美国是怕,对中国是贪,却一点儿都不怕!你们不奇怪吗?无论大国小国都是如此。 就在不久前,2025年北约峰会召开前夕,爱沙尼亚总理卡娅·卡拉斯公开表示:“美国的安全承诺对我们来说是生死攸关,我们愿意为北约的防务开支做出更多贡献。” 几乎同一时间,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则在北京签署了总额超120亿美元的基建合作备忘录,并盛赞“一带一路是亚洲命运共同体的桥梁”。 一边是对美国“安全感”表达近乎敬畏的依赖,一边是对中国“发展红利”争相索取的热情。奇怪吗?不奇怪。 这恰恰揭示了当今世界一个被普遍忽视却极具深意的真相:各国面对中美两种权力模式,展现出惊人一致的行为逻辑——对美是惧,对华是谋。 这种“惧美”与“谋华”的双重逻辑,并非偶然,而是大国博弈中根深蒂固的结构性认知差异所致。 从机制上看,美国依靠的是一整套“霸权威慑”体系——主要依赖军事肌肉和金融制裁;而中国则通过“发展赋能”模式输出影响力——强调互利共赢和文明吸引。 这两者之间的差异,不仅塑造了国际格局的现实形态,也决定了当代国家行为的心理驱动。美国的威慑之所以能制人于“未战之先”,是因为它早已构建起一条环环相扣的恐惧产业链。 2025年,已有23个北约国家将军费开支提升至GDP的2%以上,形成了一个年超1400亿美元的“保护费循环”。这不是单纯的军事投入,而是一种制度化的安全租金。 比如,土耳其因采购俄制S-400防空系统,仅仅一个技术选择,就遭美国冻结数位高官的海外资产,这种“杀鸡儆猴”的惩戒手段,迅速在东欧与中亚国家间产生寒蝉效应。 规则同样是美国霸权的工具。俄乌冲突爆发后,美国主导冻结了俄罗斯在全球范围内约3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而96%的国家央行仍有超过一半的资产储存在美元资产中。 这不是信任,而是出于无奈的服从。 而所谓“法律制裁”,以《反海外腐败法》为代表的“长臂管辖”年均为美财政贡献超过80亿美元,法国阿尔斯通、德国西门子等跨国巨头均曾在此法下“被罚款”“被拆解”“被收购”。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发展赋能模式。 中国不靠恐吓,而是通过提供全球公共产品重塑权力影响力。中欧班列已贯通25个欧洲国家、227座城市,运输成本降低30%以上,成为欧洲制造业新命脉。 在东南亚,雅万高铁投入运营后,拉动印尼GDP增长1.2%,成为当地民众拍照打卡的“国家骄傲”。中国技术不只修桥修路,更解决人命关天的民生问题。 柬埔寨1800口深水井项目,为超百万人带来清洁饮水,菌草技术已在全球100多个国家落地生根,连联合国粮农组织都称其为“可持续农业的东方样本”。 但这套体系也面临“认知困境”——中国提供的是长期价值,美国喂养的是短期安全感。比如埃及新首都CBD项目引入中国超高层建造技术,但核心安防系统却依然采购美制设备。 不是中国技术不行,而是“信任”尚未匹配“能力”。为什么会这样?根源在人类文明对权力的认知基因不同。 美国是典型的“海洋文明”,其全球750个军事基地控制16条海运咽喉线,马六甲海峡美舰日均巡航3.2次,其治理逻辑是“控制通道”,靠的是封锁与威慑。 而中国是“陆洲文明”的代表,一带一路倡议推动65国铁路标准统一,在中亚修建的中吉乌铁路打通“陆锁国”命门,这是一种“打通路径”的逻辑,靠的是协作与共建。 正因如此,“惧美”的心理深植于历史记忆。拉美35国几乎无一例外遭遇过美国军事干预,智利1973年阿连德政变至今仍是左翼政党心头之痛。 而美国文化霸权也通过好莱坞不断重复这种力量叙事——全球票房65%为好莱坞所占,形成对“美式秩序”的文化共识。 而中国即便推出《流浪地球3》这样的硬科幻大片,海外票房占比也仅12%,文化话语权的逆差仍需时日弥合。 不过,局势正在发生微妙变化。中国并未选择“以暴制暴”,而是开始构建“柔性威慑”体系。 比如稀土:全球稀土加工技术专利93%由中国掌握,一纸出口管控政策便足以让西方多个高科技产线“停摆”。 再比如《反外国制裁法》,对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等对台军售企业实施冻结收益的反制措施,已初步建立起法律博弈的对等机制。 在规则制定层面,中国也在逐步打破对美元和西方金融体系的依赖。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已覆盖180个国家与地区,中东石油人民币结算比例上升至18%。 在技术标准上,中国主导提出的特高压输电标准已占国际电工委员会新增标准的53%。这些变化不是简单的“技术成果”,而是对单边霸权规则的实质性挑战。 叙事能力的提升同样关键。英国博主在TikTok上传的“埃及新首都45天封顶”视频播放量破亿,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速度”。
中国发展到今天,应该说国际威望非常高!但是你会发现各国领袖到美国,都希望得到美国
飞绿说历史
2025-08-27 19:29:07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