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媒:要是中国打仗,会有很多国家对付中国,别以为有航母和导弹就可以不用怕了。只有动武力,把对手彻底打疼的时候,一切都迎刃而解,才能赢来真正的尊重与和平。 一句来自俄媒的“忠告”,再次掀起舆论波澜。近日,俄罗斯一档军事评论节目中直言:“如果中国真的开战,会有很多国家联合对付它。别以为有了航母和导弹就可以无所畏惧。 真正的尊重,是通过武力打疼对手换来的。”这番话看似“为中国鸣不平”,实则将中方战略逻辑简化为“以暴制暴”,把高度理性的防御性国防体系,误读成一种“软弱回避”。 事实恰恰相反,中国赢得尊重,不是靠打疼谁,而是靠让对手不敢动手。 俄媒所代表的“武力换和平”逻辑,是冷战时期的残余思维。上世纪80年代,苏联在阿富汗投入超过10万大军,最终却以惨烈代价黯然撤退。 而1979年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在有限时间、有限目标下迅速达成战略目的后果断撤军,显示出高度克制和精准打击能力。两种军事哲学,结果截然不同。 真正的问题并不是“谁怕谁”,而是“谁能控制局势”。当前西方舆论中频繁出现“多国围攻论”,试图制造中国陷入孤立的战略幻觉。但一旦将这类假设推入现实层面,逻辑便迅速瓦解。 以美日同盟为例,一旦军事介入冲突,每日军费支出将突破8亿美元——而日本对华贸易占其GDP比重高达3.2%。欧盟内部更是难以统一立场,出兵需议会授权,而支持率长期低于30%。 至于所谓“印太北约”,兵力投送周期超过45天,对中国稀土依赖则几乎无可替代,一旦断供,其军工产业将陷入停摆。纸面联盟,敌不过现实成本。 而作为回应,中国并未选择“展示拳头”,而是构建出一个系统性的威慑闭环。从军事层面看,东风-100导弹具备城市部署能力,可突破当前所有西方反导系统的拦截速度极限。 福建舰电磁弹射系统实现45秒内连续起降一架舰载机,提升战时空中打击频率。再加上“区域拒止/A2AD”作战体系的成熟部署,任何外部力量的军事介入都将面临极高代价。 而真正让对手犹豫的,是中国的“非军事力量”。CIPS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目前已覆盖全球98个央行,单日处理额超过5000亿美元,构建起一张金融主权防火墙。 稀土出口配额制度牢牢掌控全球92%的关键供应,钪、铽、镝等高端稀土元素一旦限供,将直接瘫痪美、日、德的半导体和新能源产业链。这不是“打疼”,而是“让对手不敢动”。 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并未停留在“防守”,而是在重新定义全球博弈规则。 2024年起,中国推动联合国设立“数字空间非军事区”提案,倡导将卫星网络、数据主权纳入全球治理范畴。 在金砖机制中,成功推动以人民币计价的大宗商品交易,在原油、铁矿石、锂资源结算中逐步替代美元。这些“无声的规则变革”,才是真正让对手焦虑的源头。 反观俄媒推崇的“打疼对手才能赢尊重”,其现实代价已在乌克兰战场被彻底验证。 俄罗斯在乌克兰动用大规模地面力量,至今已投入超过12万人兵力,阵亡与伤残人数不断攀升,仅换得约5.4万平方公里控制区,平均每万平方公里成本高达300亿美元。 而中国台海演习期间,零伤亡实现对对岸电子设施、海空通道的完全压制。效率之高、成本之低、威慑之强,胜负早已分明。 从战略文化角度看,中俄之间的差异更为根本。俄罗斯的战争逻辑仍停留在“领土扩张-力量投射-战后占领”这套苏式三段论上。 而中国的战略思维则是“主权防御-点穴式打击-经济反哺”,以“一带一路”带动战后区域稳定,用制度建设替代军事占领。这不是回避战争,而是超越战争。 和平从来都不是软弱的结果,而是力量的边界。中国的“和平权”,正是这种边界的体现。 通过RCEP实现区域产业链高度融合后,中国制造业对东南亚辐射能力大幅提升,汽车零部件自给率达80%,美系供应链正被悄然替代。 通过对非洲基建投资,中国为非洲创造了超过60%的工业岗位,成为南方国家眼中的“发展样本”。 通过北斗系统对接137国应急管理体系,中国正在用技术、制度和能力,为世界提供一种不靠侵略、不靠暴力的现代性路径。 而今的全球秩序,不再是坦克和航母的对撞场,而是制度、标准、供应、金融的综合竞合。 美方最担心的,不是中国是否打仗,而是中国不打仗却照样赢。 俄媒所言“只有打疼对手才有尊重”,更像是一种时代的焦虑。它无法解释,为什么中国在不动用武力的情况下,依旧能够让对手不得不重估它的实力。 它也无法理解,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在关键议题上选择与中国共议规则,而不是追随美式阵营。 在这个文明竞合的时代,真正赢得尊重的,不是愤怒的拳头,而是笃定的秩序。 而当敦煌壁画走进联合国数字文明展,取代冷战时期的核武器模型,那些还沉迷于“打疼逻辑”的人,应该意识到,这个世界,已经换了剧本。
俄媒:要是中国打仗,会有很多国家对付中国,别以为有航母和导弹就可以不用怕了。只有
飞绿说历史
2025-08-19 18:28:0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