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在军事上的4大疑问: 第一,为什么从来不拿枪? 第二,没读过军校,从哪学的打仗? 第三,毫发无损; 第四,毛主席的军事造诣到底有多高?当代人一直在研究 2025年5月,一份西点军校新版课程大纲引发全球军事学界关注。在“非线性战争史”模块中,毛泽东被列为与拿破仑、亚历山大并列的“非传统军事统帅”之一。 这不是偶然,而是对一个古今罕见现象的迟来承认:一个从未进过军校、不拿枪、不上前线的中国人。 领导了一支以草鞋起家的队伍,打败了装备最精良的国民党军队,抗衡了全球最强的美军,还写下了《论持久战》《战略问题》等被翻译成多国语言的军事著作。 很多人困惑:他到底是怎么做到的?疑问一,也是最常被提及的,是毛泽东为什么从不拿枪。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军人就该扛枪打仗。但毛泽东从1927年起就极少直接参与前线作战。不是胆小,也不是脱离群众,而是他从一开始就明确自己的位置不是“战场冲锋”,而是“战略中枢”。 1935年遵义会议后,毛泽东成为中央军事指挥的核心。他的“武器”,不是枪,而是电报机和地图。他一生最常用的工具不是步枪,而是毛笔。 这不是偶然,而是一种指挥哲学。蒋介石佩剑、巴顿带枪,而毛泽东手握电文,靠的是信息判断、群众路线、战略布局。 淮海战役中,中共依靠60万部队围歼国民党精锐80万,靠的不是火力优势,而是指挥链的高效调度。而毛泽东本人,从始至终没有离开过中南海。 这不是脱离战争,而是超越战术的战争。疑问二,是如何在没有受过军事教育的情况下,成了世界级的统帅。 毛泽东没有进过任何军校,他的“教材”,是《三国演义》《孙子兵法》与《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他从古典兵法中提炼出“分进合击”“声东击西”“避实击虚”;从农民社会中洞察“兵民是胜利之本”;从失败中总结“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路径。 四渡赤水,是世界军事史上的经典战例。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围剿,毛泽东反复调动敌军主力、虚虚实实,从容突围。这不是教科书上学来的,而是多年游击战、突围战、歼灭战的实践积淀。 他曾在延安对军官说:“战争是科学,更是艺术,不能照搬,要靠脑子。”这就是他的学习方式——战场即课堂,失败即教材,群众即参谋。 疑问三,是为什么他在那么多次战斗中毫发无损。不是没有危险。胡宗南部队曾多次逼近延安,国民党特务也多次策划刺杀。 抗美援朝期间,美军曾对中朝边境实施空袭。但毛泽东总能提前部署、精准转移。这背后是一整套高度发达的安全系统。 1947年,毛泽东在陕北转战时,12处假指挥所同时运作,使国民党军队始终无法锁定其真实位置。延安撤离前,毛泽东只留下标志性物品,让敌机空袭目标失效。 再看战略层面,他的“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原则,本质上就是通过主动拆解敌方节奏,避免陷入敌人设定的攻击窗口。这不是侥幸,而是一种系统性的生存机制设计。 疑问四,是他的军事造诣到底有多深。2007年,美国《陆军战争学院季刊》曾刊文指出,《论持久战》是“最早将消耗战纳入整体国家战略构想的东方文献”。 其中的“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阶段模型,与后来的兰彻斯特方程有高度契合。毛泽东不是“能打仗”,而是“能构建战争体系”。 中共从1927年起建立武装斗争体系,最终在1949年建立全国性政权,这个过程背后,是一套完整的“军事—政治—群众”联动体系。而毛泽东,就是这套体系的总设计师。 英国元帅蒙哥马利曾在访华后评价:“在不对称战争中,他是最值得研究的人。”而基辛格则称其为“用哲学方式打仗的统帅”。 抗美援朝,是对这套体系的终极测试。在装备、空军、火力全面落后的情况下,中国志愿军依托地形、夜战、渗透、群众支援,在三年内打破了联合国军的攻势,迫使美方接受停战。 这场战争的胜负,不在火药,而在认知。今天的军事学界,开始用“认知作战”来定义未来战争的核心。而毛泽东,早在上世纪40年代就提出“战争首先是人心的战争”。 这不是先知,而是系统性洞察的结果。当代企业管理、AI作战系统、去中心化指挥网络,越来越多地从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中寻找灵感。 “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成了华为资源配置的核心策略;“农村包围城市”,成了拼多多切入市场的经典路径;“群众路线”,正在被大数据预测模型重构为“用户画像”。 毛泽东没有拿过枪,但他重新定义了战争。 毛泽东没上过军校,但他重写了战争规则。 毛泽东没有负伤,但他经历了最复杂的战争博弈。 毛泽东不是军人,但他成了军事史上绕不开的名字。 他不是将军,他是理论家、战略家、组织者,更是战争体系的设计者。 这就是他——一个用思想打赢战争的人。
此人军衔不好评,元帅、大将都可能,他说:苏联同职务是元帅“1955年3月15日
【4评论】【2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