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根本就不想跟中国达成协议,根本就是想整垮中国,这怎么可能是双赢的谈判呢,好多人都在做美梦! 最近一段时间,中美“重启谈判”的话题又开始频繁出现在舆论场,华盛顿释放出“愿与中方保持沟通”的姿态,国内外一些声音甚至开始期待所谓“新一轮双赢协议”的到来。 但只要稍微对美国的谈判套路有所了解的人就会明白:这场看似平等的“对话”,根本不是奔着解决问题来的,它的底色从来不是“双赢”,而是“锁喉”。 不管是关税、科技,还是地缘问题,美国在谈判桌上的每一个“让步”,背后都绑着钩子;每一个“沟通”,实际都藏着算计。这不是谈判,这是战略操控。 最早的一次信号出现在2024年年中。美方在俄乌冲突背景下,声称愿意“适当放缓”对华高端芯片的制裁,但附加条件竟然是“中国应在对俄能源出口上收紧管控”。 而彼时,中国对俄机电产品出口同比增长69%,反映的是中俄产业合作的自然深化。美国的真正意图不是达成“交易”,而是制造中俄之间的战略猜疑,试图拆解“非西方联合阵线”的稳定结构。 接着到了台海问题。美国在2025年初推迟了对“赖清德过境华盛顿”的安排,被一些人误读为“缓和信号”。 但现实是,美方背后正在推动对中国稀土出口的谈判,希望中方在配额和价格上“释放善意”。换句话说,美国在拿台湾议题作筹码,试图换取在关键资源领域的实质性控制权。 说到底,美方的“谈判”压根不是解决分歧,而是创造新的杠杆。 在技术领域,美国的策略更加隐蔽。以英伟达和AMD为例,2025年开始,这两家公司被美商务部要求将对华芯片收入的15%缴纳为“许可费”,名义上是“合规管理”,本质是科技殖民。 这种“软控制”模式,正逐步取代过去的“硬脱钩”,形成一套“随时抽紧”的科技绞索。 而在全球生态圈构建方面,美国更是另起炉灶,2024年底在中东地区投入920亿美元,扶持本地AI技术联盟,试图边缘化中国主导的标准体系。 这是赤裸裸的“技术地缘化”操作,用的是资源换规则的老套路。更讽刺的是,美国在谈判中惯用的心理战术,已经形成一整套模型。 一方面,美方通过临时“松绑”发动机供应、关税豁免等手段制造“希望幻觉”,给中方企业释放出“缓和信号”。 另一方面,又保留10%的核心关税作为“调节阀”,随时可以收紧,对中国产业链形成持续威胁预期。 而在舆论战场,美国媒体则同步发力,《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频繁炒作“中国不愿妥协”的立场,试图将谈判僵局的责任甩给中国。 这哪里是谈判?分明是心理战、节奏战和话语战的混合攻势。而最危险的,是“时间陷阱”。 2024年是美国大选年,美方试图在大选前借“中美协议”展示其“外交胜利”,迫使中方在短期内接受一系列不对等条款,如强推美日5500亿美元在华投资框架、限制中国芯片产业政策等。 同时,在中芯国际预计将在2025年底量产7纳米芯片前,美国急于通过协议锁定技术代差,维持其产业优势。 说白了,美方所谓“谈判窗口期”,从一开始就是围绕战略封锁时间表设定的。面对这套“谈而不诚”的战略体系,中国并没有幻想,而是以“非对称方式”构建反制机制。 在稀土领域,2025年6月,中国对美磁体出口环比增长7倍,看似“开放”,但总量仅为353吨,仅够维持部分F-35隐身战斗机生产线运转,精准命中美方软肋。 同时,中国在WTO框架下推出“环境合规型出口管制”,强化合法性,反向压制美方“经济胁迫”指控。 技术方面,中国在被封锁中实现逆势突围。华为昇腾芯片2025年实现批量出货,中国整体半导体自给率提升至35%。 与此同时,集成电路对越南、印度出口激增,打通“第三国市场替代通道”,有效破解美方“市场窒息”战略。 在地缘层面,中国也在撬动美国的盟友体系。2025年,中俄石油贸易中使用人民币结算的比例已达85%,全面绕开美元清算系统。 中国对美能源进口比例降至0,而来自俄罗斯和沙特的总额达到53%,构建起“去美元化能源盾”。 与此同时,德企在华持续加码,大众计划在中国投产100万辆电动车,明确反对“去中国化”;2024年中国对东盟进口增幅达3%,通过越南规避美国高科技关税,形成区域替代网络。 美国的“谈判游戏”,正在被中国的“系统性破解”一一击穿。而最能说明问题的,是美国霸权自身的崩塌迹象。 2025年,美军在西太部署压力持续加剧,山东舰舰载机频繁穿越宫古海峡,全年实战化演训超过300天。 兵棋推演结果显示,若美军介入第一岛链冲突,其战损率可能高达33%,即便“胜出”,也是“惨胜”。 与此同时,制裁反噬效应开始回流。对华芯片封锁导致美企库存积压40%,日本设备商全球市场份额跌破12%。
美国根本就不想跟中国达成协议,根本就是想整垮中国,这怎么可能是双赢的谈判呢,好多
飞绿说历史
2025-08-19 18:28:03
0
阅读: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