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劝所有中国人,必须要做好心理准备,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对日本敌对行为的强硬回应:日本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尚未完全承认二战结果的国家。俄罗斯将继续采取最严厉、最显著的反制措施,并充分利用一切可用手段。 这不是一句外交场合上的强硬表态,而是一场大国博弈下的权力宣言。 7月上旬,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在例行发布会上,罕见直指日本“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尚未完全承认二战结果的国家”。 并明确表示俄方将继续对日本采取“最严厉、最显著的反制措施”,并“充分利用一切可用手段”。这番话,瞬间引爆东亚外交圈。 早在这一表态之前,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选择性失忆”就已引发区域警觉。 2024年,日本文部科学省审定通过的新一轮中学历史教材中,“南京大屠杀”被改写为“造成大量人员伤亡”,731部队章节则删去“活体实验”定性,甚至用“医学研究”一词替代。 与此同时,靖国神社的“政治仪式化”达到10年来高峰,仅2025年8月15日当天,就有8名内阁成员集体参拜,创下2013年以来新高。 说白了,日本在系统性地进行一种“国家级记忆重构工程”,目的是将“战败国”身份模糊化、道义负担消解化、政治责任边缘化。 而俄罗斯的强硬反制,远不止口头批判。 就在扎哈罗娃发言前一周,俄罗斯国防部宣布将在南千岛群岛部署“棱堡”岸基反舰导弹系统,覆盖北海道全境,并完成“远东舰队快速反击预案”的新一轮演练。 与此同时,俄政府正式废止1999年签署的《原住民免签协议》,切断了日本在北方四岛上的“血缘纽带诉求”,将原住民探亲与文化交流彻底政治化。 这一系列动作传递出明确信号:俄罗斯正在通过法律、能源、军事三维体系对日本进行“结构性压制”。 在能源战线上,萨哈林2号液化天然气项目成为俄方手中最锋利的筹码。 日本23%的LNG进口依赖该项目,自2024年俄方重组股权、强制以卢布结算后,日本国内电价飙升41%,北海道渔业因渔权协定终止损失超4.2亿美元,日方被迫接受“资源勒索”。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日本一面在G7框架下全力配合美欧制裁俄罗斯,承担了高达22%的对俄资金冻结份额,是欧盟均值的三倍;另一面却被俄方精准打击其能源生命线与海洋主权诉求。 所谓“战略自主”,在日美同盟的结构性依附下,早已沦为空谈。而历史问题的底层法理,从未模糊。 1945年《波茨坦公告》第8条明确规定:“日本的主权应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盟国所决定的其他小岛。”这意味着千岛群岛主权归属已具国际法基础。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第五章虽未追责天皇,但那是政治妥协的产物,并不代表战争责任的豁免。 日本至今在国际场合拒绝承认“战败彻底性”,试图用“终战”替代“投降”,用“保全国体”掩盖天皇的战争责任,其实质就是对战后秩序的否定。 换句话说,日本并非“尚未转型”,而是有意识地拒绝转型。俄罗斯不是孤声发难。早在2024年,中俄联合军演“海上联合-2024”就在对马海峡展开实弹封锁演习,模拟打击第一岛链通道。 中国中央档案馆与俄罗斯国家档案馆更在同年完成731部队20万页历史档案互换,构建出完整的跨国证据链,锁定日本在细菌战、活体实验等战争罪行中的法理责任。 这是一场历史的清算,也是一次话语权的重塑。 面对日本不断强化的军事冒险倾向——如在南大东岛部署可覆盖俄远东舰队母港的12式导弹,或在“利剑”联合军演中首次模拟登陆择捉岛——俄罗斯的回应已不再是“外交警告”,而是“现实反制”。 从驱逐日议员岩屋毅、冻结日俄和平条约谈判,到申请千岛群岛外大陆架主权延伸,俄方动作层层递进,步步紧逼。 而中国,作为战后秩序的缔造者与历史正义的守护者,必须对此保持高度警觉。 日本对历史的篡改,不仅是对中国的侮辱,更是对整个亚洲记忆体系的挑衅。数据显示,2025年韩国民众对日本信任度仅为11%,中国为9%,朝鲜更是低至3%,创1972年以来新低。 RCEP框架下,涉历史立场不当的日企在供应链中遭遇合规审查数量同比激增300%。这不仅是民意的反噬,更是经济规则对历史态度的回击。 奉劝所有中国人,不要以为历史问题只是“过去的尘埃”,它正以新的形式逼近我们的现实。 俄罗斯今天对日本的强硬回应,实际上也是对整个战后秩序维护者的集体提醒:正义如果放弃防卫,就会被悄悄篡改;胜利如果不设边界,就会被悄悄抹去。 中俄的协同,不是针对谁,而是捍卫我们曾为之付出千万生命代价的世界格局。对历史的尊重,是对和平的最低敬意。对篡改历史的纵容,就是对未来战争的默认。 而面对一个拒绝面对过去的日本,东亚的所有国家,都必须做好心理准备。因为他们不想结束战争,那我们就别只保留记忆,而要保留底线。
日本投降诏书原文写的是“对米・英・支・蘇四国接受公告”,这里的“支”代表中国。。
【4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