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嘲笑中方游客丝毫未减少后,中方航司大幅减少赴日航班,这一下全都不吭声了!最近几天,日本部分主流媒体对中国游客赴日数量的报道可谓十分关注。多家日媒接连发文,声称“中国游客赴日人数并未显著下滑”,甚至用“中方呼吁无效”“旅游热潮照旧”等措辞,语气中透着一股难以掩饰的得意。 日媒本以为游客潮水般涌来,能稳住经济命脉,谁知中方一招直击要害,航班锐减后,那些得意之词瞬间哑火。日本旅游业依赖中国客源已成共识,2024年全年访日外国游客达3687万人次,其中中国大陆贡献698万人次,消费额高达1.73万亿日元,占总支出的21.3%。这笔巨额资金主要流向购物和餐饮,推动日本旅游收入突破8.14万亿日元大关,较2019年增长69%,成为仅次于汽车出口的外汇支柱。日元贬值进一步放大吸引力,人均消费达27.8万日元,远超许多欧美客群。 进入2025年上半年,日本继续迎来反弹,1至9月访日旅客达3165万人次,中国大陆游客749万人次,占比24%,消费预计超5.4万亿日元。日本政府借此推进“观光立国”战略,目标到2030年访日人数达6000万人次,收入15万亿日元。多家日媒捕捉到这一势头,接连刊发报道,强调中国游客人数未见明显下滑,甚至用“中方呼吁无效”“热潮不减”等表述,透露出对经济回暖的乐观。韩国游客虽以881万人次领跑,但中国客群的购物力度无人能及,平均每人11.9万日元投向药妆和电子产品,带动银座和心斋桥销售额同比增两成。 这些报道并非空穴来风,数据支撑其论调。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赴日游客132.79万人次,同比增长826.1%,虽未完全恢复2019年峰值,但消费总额1.75万亿日元,已成季度最高。日媒借此放大声音,采访导游和商家,突出街头人流不息的景象,意在凸显旅游业韧性。部分文章还对比疫情前,指出中国游客恢复率达65.4%,远高于全球平均,暗示外部提醒难挡经济拉力。这种论调在社交平台扩散,评论区充斥对日元低位的赞许,强化了日本旅游市场的信心。 中方航空公司的调整来得悄无声息,却精准有力。11月14日,外交部和中国驻日本使领馆发布提醒,指出日本社会治安不稳,针对中国公民的违法犯罪多发,遇袭事件频仍,安全环境恶化。次日,国航、东航、南航等三大航司迅速响应,公布日本航线客票免费退改政策,覆盖2025年11月15日至12月31日行程。这并非随意举措,而是基于国家号召的运力优化,旨在保障民众安全,同时调整资源配置。 具体而言,国航率先调整上海浦东至大阪关西的CA163航班,原每日一班,从11月29日起压缩至每周仅周五、周六两天,运力减幅约70%。这条航线客流量大,过去春节前夕常加密至每日两班以上,现在座位供应锐减,直接影响高峰期出行。同样,东京成田至重庆的CA434航班,从每日运营改为12月1日至2025年3月28日每周四班,集中在周五至周一,减幅超40%。这些主干线路变动,涉及数万旅客,售票系统迅速更新,空闲时段增多。 东航和南航的动作同步跟进。东航针对浦东至东京航线,缩减周航班次至原有的60%,重点转向东南亚和欧洲方向。南航则在广州白云机场调整名古屋和大阪线路,每周从五班降至三班,响应提醒的同时,优化机队利用率。三大航司国际航班恢复率虽达87%,但对日运力收缩明显,整体份额从2019年的59.1%升至68.5%,却选择将资源倾斜内陆和新兴市场。这一步棋,不仅缓解了安全隐患,还体现了航空业的市场敏感性。 航班减少的连锁反应迅速显现。过去,中国游客占日本旅游消费的四成以上,带动酒店入住率和餐饮收入双升。现在,热门城市如东京和大阪的预订量下滑,商家面临货架积压。2025年9月访日游客虽达326万人次,同比增长13.7%,但中国客群占比从上月的24%降至预期20%以下。日媒先前的高调报道戛然而止,那些曾热议“游客不减”的栏目,转而聚焦本地消费或天气预报,避谈数据波动。日本旅游局的月报虽未公开调整,但业内估算显示,若中国游客减少10%,全年收入或损失1万亿日元。 这种沉默并非偶然,而是对现实的被动应对。日本经济高度依赖旅游出口,2024年该行业贡献GDP的7.5%,达44.6万亿日元。中国客源的稳定,是维系这一支柱的关键。外交摩擦加剧后,航司的运力收缩如同一记警钟,提醒各方审视双边关系的脆弱性。三大航虽在2024年累计减亏72.86亿元,但国际市场恢复面临挑战,票价低位和成本上升仍压顶。国航亏损2.37亿元,东航42.26亿元,南航16.96亿元,均靠运力扩张勉强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