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的诊室里,皮肤科医生最近遇到了不少红肿瘙痒的病人。仔细一问,发现这些患者都有个共同习惯——长时间佩戴合金饰品。检查结果出来,"首饰性皮炎"的诊断让不少人愣住了。更让人揪心的是,这些低价合金饰品里,镉含量竟然超标9000多倍。 这个数字不是危言耸听。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皮肤科的接诊记录显示,近期确诊的"首饰性皮炎"患者数量明显上升。患者们描述的症状很相似:颈部、手腕、耳垂等佩戴部位出现红斑、丘疹,严重时还会渗水结痂。一位患者说,她戴着网购的合金项链才两周,脖子上就起了大片的红疹子,痒得晚上睡不着觉。 实验室的检测结果揭开了真相。这些看似光鲜的合金饰品,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其中镉含量超过国家标准限值的9000多倍,镍含量也普遍超标。皮肤科专家解释,镉是已知的人类致癌物,长期接触不仅会引发接触性皮炎,还可能增加患癌风险。镍则是最常见的致敏金属,大约20%的人对镍过敏。 市场上这些合金饰品的问题远不止重金属超标。很多商家在宣传时玩文字游戏,用"镀金""包金"等模糊概念,让消费者误以为是真金。有消费者投诉,她买的标称"18K金"的戒指,戴了不到一个月就褪色发黑,拿去检测发现根本不含金。还有的商家用"仿真银""合金银"等名称,实际产品连银的影子都没有。 记者走访了北京几家小商品市场和饰品店发现,价格从几元到几十元的合金饰品销量很好。当问及材质时,多数商家含糊其辞,有的直接说"就是合金,好看就行"。这些饰品通常没有成分说明,更没有检测报告。一位店主私下承认,进价几块钱的饰品,不可能用真材实料。 其实国家对饰品有害物质有明确规定。GB 28480-2012《饰品有害元素限量的规定》要求,首饰中镉含量不得超过100mg/kg,镍释放量要符合特定限制。但现实是,很多低价饰品根本没有经过检测就直接流入市场。 消费者该如何保护自己?皮肤科医生建议,购买饰品时要选择正规渠道,优先选择纯金、纯银等贵金属。购买合金饰品时,要查看是否有材质说明和检测报告。佩戴过程中如果出现皮肤红肿、瘙痒等症状,要立即停止佩戴并就医。对于已经购买的合金饰品,可以用简单的测试方法初步判断:用磁铁吸一下,能吸起来的大多是铁基合金;用白纸擦拭,掉色严重的可能含有害物质。 市场监管部门提醒,消费者购买饰品时要索要票据,保留好交易记录。如果发现饰品质量问题,可以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医生特别强调,过敏体质人群最好避免佩戴合金饰品,儿童皮肤娇嫩,更不应该佩戴这类饰品。 这起事件暴露出饰品市场的监管漏洞。低价合金饰品背后,是一条缺乏监管的生产链条。从原料采购到生产加工,再到市场销售,每个环节都可能存在问题。消费者追求时尚没错,但不能以牺牲健康为代价。当几块钱的饰品可能带来致癌风险时,我们是不是该重新审视自己的消费选择?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和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