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女教师朱世君被军统特务抓捕,在押送往渣滓洞的途中,押送人员李朝成认出朱世君是他的旧识。李朝成趁同僚不注意想要将她放走,朱世君坚决不肯,说:“你潜伏不容易,别连累了你。” 这话像重锤砸在李朝成心上,让他瞬间红了眼眶。他怎么能忘,三年前在涪陵乡下的破教室里,正是眼前这位扎着麻花辫、手指沾着粉笔灰的女老师,把一盏灯塞进了他灰暗的少年时光。那时李朝成爹早逝,娘重病,他背着半袋红薯辍学放牛,是朱世君顺着田埂找到他,蹲在牛圈旁说:“娃,读书不是为了当官发财,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她不仅免了他的学费,还每晚在煤油灯下给他补功课,教他读《呐喊》,讲北平学生的游行,说“总有一天,穷人能挺直腰杆过日子”。 朱世君的课堂从来不止教加减乘除。她会把进步书籍拆成页,夹在语文课本里给学生们看;会在作文课上让大家写“我的理想国”,然后悄悄把那些写着“人人平等”“没有压迫”的作文藏起来,避免被乡公所的人查到。李朝成至今记得,有次乡绅的儿子欺负同学,朱世君直接挡在前面,指着对方的鼻子说:“读书先学做人,仗势欺人算什么本事?” 那份不卑不亢,让年少的他第一次明白,勇气不是拳头硬,是心里有光。 后来李朝成被远房亲戚推荐去重庆“谋差事”,临走前朱世君塞给他一个蓝布包,里面是几本翻烂的书,还有一张纸条,写着“守住本心,静待花开”。他到了重庆才知道,所谓的“差事”竟是军统训练班——亲戚早已投靠特务机关,把他当成了安插的棋子。在训练班里,他见过太多酷刑和杀戮,无数次想逃跑,可一摸到怀里的蓝布包,就想起朱世君的话,他咬牙忍了下来,悄悄记下特务的部署,等着有一天能为那些像朱老师一样的人做些什么。 他怎么也没想到,再次相见会是这样的场景。朱世君穿着打补丁的布衫,头发凌乱,脸上带着擦伤,却眼神清亮,没有半分惧色。李朝成压低声音,几乎是哀求:“朱老师,前面就是岔路,我引开他们,你往山里跑,找游击队去!” 可朱世君却轻轻摇头,伸手拍了拍他的胳膊,指尖的温度透过粗糙的衣料传过来:“朝成,我被抓不是偶然。我负责传递的情报已经送出去了,现在跑了,他们会立刻排查所有相关的人,你潜伏这么久,不能因为我功亏一篑。” 她顿了顿,目光望向远方,那里是重庆城的方向,隐约能看到烟雾缭绕的山峦。“我教过你,要为值得的事坚持。我是地下党,早就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她从口袋里摸出一枚磨得光滑的铜钱,塞进李朝成手里,“这是你当年交的学费,我一直留着。记住,不管什么时候,都别丢了心里的光。” 话音刚落,前面的特务不耐烦地催促,李朝成只能眼睁睁看着朱世君被推搡着往前走,她没有回头,脊背挺得笔直,像极了当年站在课堂上的模样。 朱世君被关进渣滓洞后,李朝成夜夜难眠。他利用职务之便,悄悄给渣滓洞的难友送过药品和食物,也试图打听朱世君的消息,却只听到她在狱中坚持上课,教难友们读书写字,鼓励大家“黑暗总会过去”。1949年11月27日,渣滓洞大屠杀爆发,李朝成冒着生命危险冲进火海,在一片废墟中找到了那枚铜钱——它被藏在一块断裂的木板下,上面沾着血迹,却依旧光亮。 后来李朝成带着情报投靠了解放军,参与了清剿残余特务的行动。他常常拿出那枚铜钱,想起朱世君说的“守住本心”。他才明白,朱世君不是不怕死,只是她把信仰看得比生命更重;她不肯逃跑,不是不爱惜自己,而是想护住更多像他这样潜伏在黑暗里的人。那些看似柔弱的知识分子,骨子里藏着最坚硬的骨气,他们用笔墨当武器,用生命做火把,照亮了中国的解放之路。 如今,渣滓洞的石壁上还刻着朱世君教过的诗句,那是无数革命先烈信仰的见证。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功绩,却用平凡的生命书写了不朽的传奇。朱世君的选择,让我们看到了信仰的力量——它能让人在生死关头从容不迫,能让人在黑暗中坚守光明,更能激励一代又一代人,为了正义和理想勇往直前。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