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8年,刘备和诸葛亮去到广都县巡查,却发现县令蒋琬烂醉如泥于县衙之上,刘备为此十分生气:“来人,给我将这不为百姓办事的醉鬼拉下去杖责!” 诸葛亮挡在前面,语气沉着:“此人虽失仪,但并非庸才,望主公再思。”刘备拂袖而去,没再多言,只下令罢免蒋琬职务。不久之后,蒋琬被召入成都,任尚书郎。 从地方小官到朝中为官,蒋琬心中五味杂陈。他清楚自己刚进京口碑未佳,尤其当年那场醉酒已被传得满城风雨。为了不让诸葛亮蒙羞,蒋琬日夜勤政,事务处理井井有条,终让刘备改观。刘备曾在朝中言道:“孔明荐人,自有远见。”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专政,开府治事。223年,诸葛亮拟任蒋琬为东曹掾,并举为茂才。蒋琬却推辞,称旧日与东曹掾杨戏有隔阂,恐惹非议。诸葛亮不悦:“为避口舌而失才者,非治国之道。”蒋琬才接受任命,继续在丞相府效力。 234年秋,诸葛亮病重于五丈原,临终上疏刘禅:“若不幸身死,蒋琬可托以大事。”诸葛亮死后,刘禅任命蒋琬为尚书令,总领朝政。 蜀中人多质疑蒋琬为何在诸葛亮灵柩归葬成都时神色如常,有人甚至当面质问。蒋琬回道:“今日之职,不容我哭。若沉于哀情,谁稳民心?”言虽冷,却字字有力。 “为将者,不可徒悲,忧在社稷。”这是《孙子兵法》中的话,也是蒋琬当时最真实的写照。 238年,魏吴不睦,蜀国见机,刘禅令蒋琬率军驻汉中,准备北伐,并命其开府。蒋琬改变诸葛亮原定陆路北伐策略,转而主张水路奇袭,从汉水出兵以图突袭魏南线。他驻军涪县,设疑兵于姜维所在,以形成内外掎角之势。 可惜,北伐尚未成势,蒋琬便积劳成疾。他明白自己恐难再领兵,便举荐费祎继任,使政权延续无虞。 246年,蒋琬卒于病榻,终年四十八。刘禅赐谥曰“恭”,褒其谨慎克己。蒋琬生前虽无赫赫战功,却稳住蜀汉政局十余年,其所作所为,无愧诸葛亮当年“可托大事”的推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