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日本政府突然宣布了,对北方四岛、竹岛、钓鱼岛的主张继续强硬,相关表述再次写进最新公开文件和对外发声里。 11月8日的北海道根室市,寒风卷着海浪拍打纳沙布岬的礁石。冲绳北方担当大臣黄川田仁志站在崖边,举着望远镜望向海峡对岸的北方四岛,对着簇拥的记者团脱口而出:“这里是离外国最近的地点。” 麦克风把这句话清晰传遍现场,几个日本记者手里的录音笔差点脱手——三天前,政府刚在《外交蓝皮书》补充说明里强调“对北方领土拥有不可争辩的主权”。 首相高市早苗的电话当晚就打到了黄川田办公室,听筒里的斥责声隔着门板都能听见:“你的发言是对国家立场的背叛!” 第二天国会质询时,她更是将文件拍在桌上,逼这位大臣低头认错。 黄川田随后召开的记者会上,鞠躬的幅度几乎弯成直角:“我只是在描述直线距离,绝无承认主权之意。” 可台下记者的闪光灯没停——一个专门处理领土事务的大臣,会不知道“外国”二字在争议问题里的分量? 俄罗斯总统府发言人佩斯科夫倒是看得淡然。被问及此事时,他呷了口茶,慢悠悠回应:“千岛群岛的主权归属有明确历史定论——这是二战后国际秩序的一部分,不容任何质疑。” 这话背后是实打实的动作:俄军近年砸下70亿卢布,把择捉岛的军营扩建成能容纳千人的永久基地,还部署了“舞会”岸舰导弹系统;岛上两万多俄籍居民里,渔民每天开着印有“俄罗斯渔业公司”的船只出海,连学校课本里都写着“千岛群岛是俄罗斯不可分割的领土”。 日本政府不是没试过“务实”。1991年叶利钦曾松口“可先归还齿舞、色丹两岛”,时任首相宫泽喜一却坚持“四岛必须一并归还”,谈判桌上的热茶凉了三次,最终不欢而散。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后,日本跟着欧美对俄制裁,莫斯科干脆冻结所有领土谈判,连日本渔民季节性上岛的免签待遇都取消了。 有东京大学教授算过一笔账:即便俄罗斯松口,日本要接手四岛,先得投3万亿日元修港口、机场和跨海大桥——相当于全国三年的高速公路维修预算;还得准备2万亿日元安置岛上俄居民,可去年日本国债余额已突破1200万亿日元,这笔钱从哪来? 更微妙的是竹岛(韩国称独岛)的态度。2022年尹锡悦就职典礼上,韩方播放军机巡航独岛的视频,日本代表团团长坐在台下,全程攥着笔却没敢在记录纸上写一个字。可20天后韩国海洋调查船再赴该海域,日本外相突然召见韩大使,撂下“保留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的权利”的狠话。 一前一后的反差,连《朝日新闻》都忍不住发文吐槽:“领土主张成了外交筹码,需要拉拢韩国时就装聋作哑,想施压时就翻出地图比划。” 黄川田没被撤职,只是被内阁官房长官木原稔训了句“以后发言需逐字核对文稿”。这结果像层窗户纸——高层心里清楚,所谓“强硬主张”本就是演给国内保守派看的戏码。 就像每年2月7日的“北方领土日”,国会大厦前总会聚集举着“归还四岛”标语的民众,政府官员站在台上喊几句口号,镜头拍完就散场;东京“领土主权展览馆”里,四岛模型旁摆着19世纪的日本地图,却绝口不提1945年《波茨坦公告》里“日本领土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吾人所决定其他小岛之内”的明确规定。 钓鱼岛也是同样套路:一边搞“国有化”闹剧,一边让海上保安厅巡视船在中方海警船靠近时赶紧掉头;去年甚至偷偷把“尖阁诸岛防卫”从陆上自卫队年度演习科目里删除——怕真把事闹大。 这场由“外国”二字引发的风波,说到底是场被戳穿的自欺欺人。日本政府天天把“主权”挂在嘴边,却连自家大臣的潜意识都拧不过现实;嘴上喊着“寸土不让”,账本里却记着“夺岛成本太高”。 国际媒体的评论或许最中肯:“当领土主张成了政治表演,演员偶尔忘词,倒让观众看清了舞台背后的真相。” 寒风里的纳沙布岬,黄川田那天举着的望远镜,最后对准的可能不是远方的岛屿,而是国内那片需要讨好的选票海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