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1967年的重庆,《红岩》的作者罗广斌跳楼身亡,然而14年后,公告指出:他根本就没有自尽,这又是怎么回事? 罗广斌的人生充满了传奇色彩,1948年,24岁的他受组织指派,去策反担任国民党兵团司令的亲哥哥罗广文,却遭到背叛,被国民党特务逮捕,先后关押在渣滓洞和白公馆监狱。 在狱中,他遭受了老虎凳、灌辣椒水等残酷酷刑,但始终没有屈服,还坚定地表示自己有牺牲的觉悟。 1949年,国民党在溃逃前对狱中的革命志士进行大屠杀,罗广斌利用看守杨钦典的恐惧心理,成功策反了他,带着18名狱友逃出了监狱,成为这场大屠杀的幸存者。 出狱后,罗广斌根据自己的狱中经历,与他人合作创作了《红岩》一书,这部作品激励了无数青年,成为经典的革命文学著作。 但没想到,在1966年开始的特殊历史时期,罗广斌的身世背景成了被攻击的目标,因为他的哥哥是国民党高官,造反派将他定性为“地主阶级的孝子贤孙”,《红岩》也被污蔑为“反动小说”。 更荒谬的是,造反派质疑他:“那么多同志都牺牲了,为什么偏偏你能活着出来?”在这种逻辑下,他的幸存被当成了“叛徒”“内奸”的“证据”。 1967年2月,重庆建工学院的红卫兵冲进罗广斌家中,将他强行带走审查,从被带走至坠楼身亡,仅过去了6天。 在这6天里,审查者对罗广斌进行了轮番审讯,逼迫他承认莫须有的罪名,但罗广斌始终据理力争,不肯屈服。 关于罗广斌的死亡经过,当时有目击者“学生张某”称,罗广斌在厕所洗漱后,脱下大衣、帽子,收好钢笔和手表,爬上窗台喊了“共产党万岁”后跳下。 但这一说法存在诸多疑点,罗广斌的妻子胡蜀兴始终不肯相信丈夫是自杀,她提出,丈夫是一个把信仰看得比生命还重的人,不可能轻易自杀。 而且尸体状态异常,若为正面跳楼,理应是前脑着地,可罗广斌却是后脑着地,额头上还有一个致命的巨大裂口,且当时没有进行尸检就匆忙火化,这些都不符合自杀的特征。 在特殊年代,胡蜀兴的质疑没有被重视,但她从未放弃为丈夫讨回公道,直到1982年,相关部门重启调查,经过详细的取证和核实,最终确认罗广斌并非自杀,而是他杀。 由于事件发生年代久远,具体的凶手已难以追查,但这纸迟来的结论,终于还了罗广斌一个清白。 罗广斌的遭遇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他在敌人的监狱中坚守气节,却在特殊时期惨遭迫害,他用生命诠释了“红岩精神”的内涵,而他的经历也让后人更加珍惜当下的和平与正义,铭记那些为信仰和理想献出生命的革命志士。 信源:封面新闻 《红岩》出版60周年 追忆《红岩》中的“广安往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