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498年某日,临睡前,诸氏眼睛直勾勾地盯着王阳明,略显娇羞地对王阳明说道:

趣史小研究 2025-11-20 17:13:08

公元1498年某日,临睡前,诸氏眼睛直勾勾地盯着王阳明,略显娇羞地对王阳明说道:“我是天生的石女“。王阳明一愣,然后拥她入怀,低声安慰道:“不能生育又如何呢?我娶夫人,只为情意!“ 王阳明17岁,搁现在还是个高中生,当时已经是要当新郎官了。女方是江西布政司参议诸养和的千金——诸氏。这是门当户对的娃娃亲。 结婚当天,南昌城里张灯结彩,岳父家忙得人仰马翻。可到了拜堂吉时,怪事发生了——新郎官王阳明,不见了! 这一下炸了锅。岳父诸养和赶紧派人全城寻找,大喜的日子,反正必须找到! 衙役们找了一宿,直到第二天早上,才在城外一个叫“铁柱宫”的道观里,找到了失踪的新郎官 他跑这儿干嘛来了? 原来,王阳明在迎亲的路上溜达,不知不觉走进了这道观,看到一个鹤发童颜的老道士在打坐。他那“格物致知”的劲儿一下就上来了,当场就拉着道长开始“论道”。 两人从养生谈到内丹,越聊越嗨,王阳明干脆就地打坐,把结婚这事儿忘得一干二净。 这事儿传开后,整个南昌城都惊了,大伙儿都说:“这王家姑爷,真是个异人。” 这就是年轻时的王阳明。在他心里,“成圣”的优先级,远高于“成家”。他对世界的真理,比对洞房花烛夜,要感兴趣得多。 到了公元1498年。 这时候的王阳明26岁,和诸氏结婚快十年了。这十年里,王阳明经历了“格竹子”把自己格出病的迷茫期,也经历了考科举的屡战屡败。但他和妻子诸氏的感情,却异常稳固。 可一个巨大的阴影,笼罩在这对夫妻头上——他们没有孩子。 一个官宦家庭,十年无出,这在宗法社会里,是天大的事。诸氏背负的压力,可想而知。 终于,在1498年的某一天,临睡前,诸氏下定了决心。 她眼睛直勾勾地盯着丈夫,略显娇羞,但更多的是一种摊牌的决绝,她说道:“我是天生的石女。” 诸氏说出这句话,等于是把刀递给了王阳明。按照当时的《大明律》和宗族规矩,“无出”是“七出之条”里最硬的一条,王阳明完全有理由,甚至有“义务”休妻,或者至少是纳妾。 王阳明听完,确实愣住了。 但他愣住,也许并不是在权衡利弊,而是在心疼妻子的隐忍。 他没有丝毫犹豫,把妻子拥入怀中,低声安慰她:“不能生育又如何呢?我娶夫人,只为情意!” 他接下来的所作所为,才真正诠释了什么叫“知行合一”。 “知”,是他内心知道,他爱的是诸氏这个人,与生育无关。 “行”,就是他要用行动捍卫这份爱。 他的“行”,首先是对抗父母。 王阳明的父母眼看王家要绝后,老两口急得天天逼着王阳明休妻。 可王阳明是怎么做的?他拉着诸氏,长跪于父母面前,态度无比坚决:此生,决不分离。 父母最后也没办法,叹着气妥协了,后来只能从他的堂兄弟那里过继了一个孩子。 王阳明这人,太正直,在官场上得罪了不少人。其中最大的两个仇家,一个是后来谋反的宁王朱宸濠,另一个是当时权倾朝野的大太监刘瑾。 宁王为了拉拢王阳明做他的军师,被王阳明严词拒绝。 一计不成,宁王就来阴的。他看准了王阳明的软肋——诸氏。 宁王派人,光天化日之下,当街掳走了诸氏,把她秘密囚禁起来,然后派人传话给王阳明:要么归顺,要么你老婆会发生什么,你自己想。 王阳明当时的官职并不高,但他没怂。他立马点了几个最得意的弟子,星夜兼程,千里奔赴宁王的封地南昌,硬是靠着智谋和胆识,把妻子给救了出来。 那一刻,他不是什么哲学家,他就是一个去救老婆的丈夫。 然而,躲过了宁王,没躲过刘瑾。 1506年,王阳明为了营救被刘瑾迫害的言官,上疏弹劾刘瑾。结果可想而知,他被打了四十大板,差点死掉,然后被贬到鸟不拉屎的贵州龙场。 刘瑾还不罢休,派了刺客一路追杀。王阳明无奈,在钱塘江边上演了一出“投江自尽”的假象,才捡回一条命。 这次流放,成了他和诸氏的永别。 诸氏在他离京时,哭得肝肠寸断。她把家里所有的积蓄都打包好,塞给丈夫,这一去,九死一生。 王阳明在龙场过的是什么日子?住山洞,吃野菜,跟当地的“野人”打交道。 但也正是在这绝境中,1508年的一个深夜,王阳明“顿悟”了。他想通了“心即理”的终极问题,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他成了“圣人”。 几乎就在他悟道的同时,他收到了家信——诸氏,死了。 原来,诸氏在回乡探亲的途中,乘船不慎落水。船夫不知道她的身份,只是草草地将她就地掩埋在了江边。 王阳明看完信,“呆坐半日,无泪无语。” 那一刻,什么“圣人之道”,什么“吾性自足”,都无法抚平他内心的巨大悲痛。 他悟透了天地万物的“理”,却失去了他心中唯一的“情”。 直到三年后,刘瑾倒台,王阳明被朝廷“平反”,离开贵州。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带着弟子,沿着当年诸氏落水的江边,一寸一寸地寻找,最终找到了那个孤零零的土坟,将妻子的灵柩,带回了故乡。 王阳明后来续弦了,也有了亲生儿子。 但他对诸氏的这份情意,贯穿了他最迷茫、最痛苦、也最终“成圣”的前半生。

0 阅读:157

猜你喜欢

趣史小研究

趣史小研究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