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载思念寄忠魂:烈士陵园里,两位姐姐的跪拜让人心碎 两位姐姐来烈士陵园看望在对

松林中静思的隐士 2025-11-20 17:05:48

四十载思念寄忠魂:烈士陵园里,两位姐姐的跪拜让人心碎 两位姐姐来烈士陵园看望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壮烈牺牲的弟弟,情不自禁跪下痛哭! 痛失弟弟之痛难于言表,二姐抚摸着弟弟的墓碑,大姐抚摸着弟弟稚嫩的脸庞,再摸摸红五星,她们把对弟弟的哀思和牵挂都寄托在冰冷的墓碑上! 那哭声算不上撕心裂肺,却像钝刀子割肉,一下下戳着在场每个人的心脏。大姐的手掌一遍遍摩挲着墓碑上弟弟的名字,指尖磨过石刻的纹路,像是在触碰他小时候的脸蛋——四十多年了,墓碑上的字迹依旧清晰,可弟弟留在记忆里的模样,永远停在了19岁。二姐的额头抵着冰冷的碑面,泪水顺着皱纹爬满脸颊,滴在碑前的青草上,她嘴里反复念叨着“小弟,姐来看你了”,声音哽咽得几乎听不清,只有肩膀不停颤抖,泄露着积压半生的悲痛。 她们是凌晨五点就从老家出发的,坐了三个小时的大巴,又转了一趟公交,手里拎着的布包里,装着弟弟生前最爱的红薯干,还有一瓶家乡的井水。大姐说,弟弟当年离家参军时,特意带了一大包红薯干,说在部队能分给战友尝尝,如今每次来,她们都要带些来,就像弟弟还在身边一样。红五星被擦拭得锃亮,那是弟弟牺牲后部队寄回来的军功章上拆下来的,这些年,大姐一直把它缝在贴身的衣兜里,每次来陵园,都要把它放在墓碑前,让弟弟再“看看”这份荣誉。 弟弟牺牲时,大姐22岁,二姐刚满20,家里最小的他,是父母的心头肉,也是姐姐们最疼爱的小弟。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19岁的他主动请缨奔赴前线,临走前给家里寄了一封信,说“姐,等我凯旋,就帮你们挑水浇地”。可这一句承诺,终究没能兑现。部队传来牺牲消息的那天,母亲当场昏了过去,父亲蹲在门槛上抽了一夜的烟,烟头堆了满满一地,姐姐们抱着弟弟的照片哭到失声,直到现在,家里还保留着他穿过的旧军装,洗得发白,却叠得整整齐齐。 这些年,她们每年都会来陵园看望弟弟,不管刮风下雨,从未间断。起初是和父母一起来,后来父母相继离世,就只剩姐妹俩相互搀扶着赶来。她们会在墓碑前坐一下午,给弟弟讲家里的变化:村里修了水泥路,盖了新学校,侄子考上了大学,家里的老屋也翻新了……就像小时候那样,姐妹俩围着弟弟叽叽喳喳说个不停。二姐说,每次讲这些,都觉得弟弟还在听,仿佛下一秒就会笑着回应她们“姐,真好”。 陵园里很安静,偶尔有其他烈士家属前来祭扫,看到这一幕,都忍不住放慢脚步,有人默默递上纸巾,有人站在不远处鞠躬致意。有个年轻的小伙子带着孩子路过,孩子指着墓碑上的红五星问“爸爸,那是什么”,小伙子轻声回答“那是英雄的标志,是他们用生命保护了我们”。这句话让大姐红了眼眶,她想起弟弟牺牲时,也是这样年轻的年纪,本该享受大好年华,却为了保家卫国,把生命永远留在了南疆的土地上。 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无数像她们弟弟一样的年轻战士,告别亲人奔赴战场,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国家领土完整。他们中,有的刚成年,有的还没来得及谈恋爱,有的甚至没给家人留下一句完整的遗言。这些烈士的家属,承受着失去亲人的锥心之痛,却从未后悔过亲人的选择。大姐说,虽然弟弟走了,但他是家里的骄傲,每当看到国家越来越强大,人民生活越来越安稳,就知道弟弟的牺牲是值得的。 岁月流转,四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年轻姑娘如今已满头华发,可对弟弟的思念,却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深沉。冰冷的墓碑隔不开血脉亲情,无言的松柏见证着永恒的牵挂。这些烈士用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和平与安宁,他们的名字不该被遗忘,他们的精神更该被传承。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39
松林中静思的隐士

松林中静思的隐士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