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大教授冯玮替日本解围:彼此给个台阶,给国民有个交代,差不多得了。网友怼道:国家出钱让你研究日本人,不是让你成为日本人! 2025 年某社交媒体上,冯玮的一句话让网友们瞬间气愤。 “彼此给个台阶,给国民有个交代,差不多得了。”这番替日本解围的言论一经播出,立刻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 这不是他第一次引发争议,早在冯玮的办公室里,就有学生提出过质疑。 一名学生捧着标注 “国家社科基金支持” 的《日本外交策略研究》追问。 “您劝中国给日本让步,这与研究项目的初衷相符吗?” 当时的追问让学术讨论安静下来,如今看来,那只是争议的开端。 2018 年,冯玮参与的 “中日民间交流研究” 获批国家经费支持。 申报书明确写着 “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政策参考”,成果发布时却变了味。 他在报告中建议 “中方应在历史议题上适当妥协,避免激化矛盾”。 同行质疑时,他以 “学术中立” 搪塞,这种背离并非偶然。 2020 年国际论坛上,冯玮公开反驳 “日本军国主义复活风险” 的观点。 他列举战后经济数据,称 “和平宪法已让日本失去开战能力”。 台下抗战老兵后代当场反驳:“忘记历史教训,才是最大的风险!”网友后来发现,他刻意忽略了日本增加国防预算的关键信息。 冯玮回避敏感议题,结论倾向单方面劝中方妥协。 现实层面,日本的动作也在打脸他的论调。 2024 年,日本将国防预算提升至 GDP 的 2%,创战后新高。 还与美国签订新军事合作协议,在西南诸岛部署更多导弹。 国际智库解读为 “针对中国的军事准备”,他却轻描淡写称 “正常国防建设”。 2025 年这此发声,让他的立场争议达到顶峰。 如今,冯玮的学术活动已受明显影响,本质是公众对学术立场的监督。 国家投入资源研究日本,是为了 “知己知彼”,维护国家利益。 不是培养 “替对方说话的人”,而是需要能精准预警的研究者。 冯玮若想重回学术正轨,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立场。 学者可以有不同观点,但绝不能丢失 “学术为国家服务” 的底线。 2025 年的言论让他陷入更深的信任危机,如今他减少了公开发声频次。 但这场争议留下的警示不会消失:不忘初心,坚守立场,才是学者的本分。 信源:微博客户端 复旦大学冯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