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曝出重磅:首批约6吨北海道扇贝已经运往中国!可真正让人好奇的是——是谁在买日本海鲜?一查才发现,竟是日本在中国设立的公司出手的。 要搞懂这事儿,得先看看日本扇贝如今的处境有多难。放在以前,中国可是日本扇贝最依赖的大买家,2022 年光是对华扇贝出口额就高达 489 亿日元,占了日本扇贝出口的半壁江山。 北海道作为日本扇贝的主产区,产量占全国八成,每年近 14.3 万吨扇贝销往中国,其中不少还是运到中国加工后,再转口卖到美国的。可自从 2023 年日本核处理水排海后,一切都变了,中国对日本水产品进口政策收紧,日本对华扇贝出口额直接暴跌 44%,中国市场从第一大出口对象降到第三。 北海道的渔民们看着满仓的扇贝发愁,原本畅通的出口渠道被堵死,找不着下家的扇贝只能在冷库堆积。 日本政府也没闲着,四处给扇贝找新出路,又是派企业去墨西哥考察加工点,又是邀请东盟国家大使参观丰洲市场吆喝。可这些努力收效甚微,东南亚国家的加工技术根本跟不上。 就拿美国市场来说,美国人爱吃铁板烧扇贝,要求扇贝烤后即便缩小也得保持口感,中国企业早就研发出了对应的特殊技术,可日本和越南的企业怎么也达不到这个标准。 更头疼的是,美国不允许进口带壳扇贝,日本本土又面临人手短缺的问题,想自己加工都没辙,扇贝出口彻底陷入两难。 就在这节骨眼上,日本在华公司站了出来,成了北海道扇贝的 “接盘侠”。这操作看着意外,实则是经过盘算的最优解。日本在华企业早就布局了水产贸易和加工业务,像三井物产这样的巨头,不仅在东北区设有分公司,还和大连海洋大学合作推进海胆出口、全自动加工生产线研发等项目,在中国有着成熟的渠道和加工资源。 让这些在华公司出面采购,既能把积压的扇贝运到中国,利用中国的加工技术处理后,再对接美国等海外市场,完美避开日本本土加工能力不足的短板;又能借着在华企业的身份,更顺畅地进入中国市场的相关产业链,比从日本本土直接出口少了不少阻碍。 关键的是,中国市场对扇贝的需求一直都在。以前中国消费者爱吃北海道扇贝,餐饮行业、海鲜市场对优质扇贝的采购量不小,就算核处理水排海后大家有顾虑,经过合规检测和加工后的扇贝,依然能找到对应的消费群体。 日本在华公司采购这些扇贝后,一部分会供给中国的高端餐饮、加工食品企业,另一部分则会按照之前的渠道转口海外,相当于借着中国的平台,盘活了日本扇贝的整个产业链。这种 “日本产地 + 中国加工 + 全球销售” 的模式,既解决了日本扇贝的库存问题,又让在华企业继续发挥加工和渠道优势,算是一举两得。 不过这背后也藏着不少隐忧,中国消费者对日本核污染相关的水产品始终保持警惕,日本在华公司进口扇贝,必须过严格的检测关,一旦出现质量问题,不仅会影响自身声誉,还可能进一步冲击日本水产品的口碑。 而且这种操作本质上是权宜之计,只能暂时缓解北海道扇贝的出口压力,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只要核处理水排海带来的信任危机没消除,日本水产品想重新打开中国市场就难上加难。 从长远来看,日本在华公司的这波采购,更像是日本水产行业的一次 “曲线救国”。它们借着在中国多年积累的产业布局,试图在政策限制中找到夹缝生存的空间。但这也暴露了日本水产行业的被动,过度依赖单一市场和加工渠道,一旦关键环节出问题,就只能靠这种迂回方式补救。 反观中国,作为全球重要的水产加工和消费市场,不仅有成熟的加工技术,还有完善的产业链和广阔的需求,这也是日本在华公司敢大胆采购北海道扇贝的底气所在。 这事儿也反映出中日水产贸易的复杂性,一方面,核处理水排海让两国水产贸易遭遇信任危机,政策限制和消费者顾虑成为短期内难以跨越的障碍。另一方面,两国在水产加工、市场渠道上的合作基础还在,日本需要中国的加工能力和市场资源,中国也能通过合作获得优质的水产原料,形成了相互依存的格局。 日本在华公司的采购行为,正是这种复杂关系的缩影,既想避开矛盾,又舍不得放弃合作带来的利益。 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说,最关心的还是食品安全问题。不管是谁进口的日本扇贝,都必须经过严格的检验检疫,确保符合中国的食品安全标准。相关部门也得加强监管,让进口水产品的产地、检测结果等信息公开透明,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而对于日本水产行业来说,想要真正走出困境,光靠在华公司 “曲线出口” 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正视国际社会的担忧,解决核处理水排海带来的信任问题, 不然再怎么折腾,也很难重新赢回市场的认可。 这 6 吨北海道扇贝的背后,是日本水产行业的无奈自救,是在华企业的商业算计,更是中日贸易博弈中的一个小小注脚。它让我们看到,在全球化的产业链中,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相互尊重、合规合作才是长久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