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误区,打日本,不是一对一,是一对多!日本政客的言论,引发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怒,假设中日之间真的爆发冲突,是不是我们和日本单挑?只要彻底打败日本就够了?错,这完全是一个严重的误解,是一个需要警惕的陷阱。 日本政客敢这么嚣张,今天喊着 “台湾有事”,明天挑动钓鱼岛争端,真以为靠自己那点家底?根本不是。他们心里门儿清,背后有美日安保条约这根大靠山,早就把自己绑在了美国的战车上。 日本自卫队前统合幕僚长都公开喊着,要把日美安保条约的防御范围扩到关岛,让日本的防卫义务延伸到整个西太平洋。这哪是想单打独斗,分明是盼着美国在冲突时直接下场撑腰。 要知道,2015 年日本就通过法律,确立了有限行使集体自卫权的基础,意思就是只要美国动手,或者它所谓的 “盟友” 出事,日本就能名正言顺地跟着参战,这本质上就是把自己变成了美国在亚太的 “打手”,冲突一旦爆发,美国的军事基地、航母舰队怎么可能坐视不管? 而且日本早就开始拉帮结派,把澳大利亚这种亚太国家绑上自己的战车。澳大利亚花 70 亿美元买日本的 “最上” 级护卫舰,还专门搞外长防长 “2+2” 会谈,对着中国抱团取暖。 双方又是联合军演又是装备合作,澳大利亚借着 “奥库斯” 搞核潜艇,日本忙着研发高超声速导弹,说白了就是互相借力,盯着中国搞军事协同。真要是中日起了冲突,澳大利亚的舰队会不会来凑热闹? 它买的日本护卫舰会不会直接投入战场?答案显而易见,这种深度绑定的防务合作,早就不是 “旁观者” 的姿态,而是提前站好了队,就等着冲突爆发时捅刀子。 还别以为只有亚太的盟友,连远在欧洲的北约都被日本拉了进来。日本海上自卫队跟北约的舰队在地中海搞联合演练,又是水上机动又是通信联络,连水下爆炸物探测都练了,说白了就是在磨合同盟军的配合度。 咱们得看明白,日本一直在构建一个针对中国的 “军事朋友圈”,不是孤立地跟中国对抗。它一边靠着美国的核保护伞和军事基地,一边拉着澳大利亚、英国这些国家搞小圈子,还跟北约眉来眼去,一步步把冲突的性质从 “中日双边矛盾” 变成 “阵营对抗”。 这种情况下,真要是打起来,我们面对的就不只是日本自卫队那点兵力,还有美国在亚太的驻军、澳大利亚的舰队、北约的军事支援,甚至可能还有其他跟着起哄的国家。他们会在情报上互通有无,在后勤上互相补给,在舆论上一起抹黑,形成全方位的围堵,这跟 “一对一单挑” 简直是天壤之别。 更阴险的是,这个 “一对一” 的误区本身就是个陷阱。日本故意放出这种误导,就是想让我们低估对手的规模,以为只要集中力量打日本就行,却忘了它背后的整个军事网络。一旦我们掉进去,就可能在战略部署上出现偏差,忽视了其他国家的介入风险,到时候腹背受敌就麻烦了。 现代战争早就不是单纯的军队对抗,而是体系与体系的较量。日本的自卫队看似是主角,实则是整个同盟体系里的一个节点,它的背后有美国的卫星导航、北约的通信支持、澳大利亚的后勤保障,这些力量加起来,可比一个单独的日本难对付多了。 再想想,日本为什么敢这么肆无忌惮地挑衅?就是因为它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它把自己包装成 “受害者”,打着 “维护地区安全” 的幌子,拉拢一堆盟友形成包围网,就是想让中国在冲突中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咱们可千万别上当,别觉得只要打败日本,其他国家就会退缩。这些跟着日本起哄的国家,本质上是冲着遏制中国来的,就算没有日本,它们也会找其他借口介入,日本不过是它们推到前面的棋子而已。 还要清楚,这种 “一对多” 的格局不是一天形成的。美国搞 “印太战略”,就是想把日本、澳大利亚、印度这些国家串起来,形成针对中国的包围圈。日本刚好借这个机会,一边突破和平宪法的限制,一边扩大自己的军事影响力,两边一拍即合。 所以中日之间的冲突,表面上是领土争端或历史问题,本质上是中国与这个军事包围圈的对抗,是维护国家主权与遏制中国发展的较量,根本不可能是简单的一对一。 咱们愤怒于日本的挑衅是正常的,但不能被愤怒蒙蔽了双眼。要明白,真到了那一步,对手不是日本一个,而是它背后串联起来的军事网络。 我们的准备,也不能只盯着日本的军力,还要考虑到美国的介入、北约的支援、其他盟友的掺和。只有看清这个真相,才能不被 “一对一” 的误区误导,才能制定出最周全的战略,才能在真正的较量中占据主动。 总而言之,日本的算盘打得精,想拉着一群同伙来对付中国,可它忘了,中国从来不怕被包围。历史已经证明,越是抱团打压,中国就越能团结一心、奋起反击。但我们必须认清局势,不能犯低估对手的错误。 所谓 “打日本是一对多”,不是长他人志气,而是正视现实的清醒。只有看清这个陷阱,才能避开陷阱,才能在未来的博弈中,既保住国家利益,又给挑衅者最沉重的打击。

小黄人
你忘了日本是二战战败国,只要日本主动跳出来就可以合理合法的打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