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能蠢到什么程度?看看法国就明白了。 巴黎街头随便逛一圈,你会发现一个特别扎眼的情况。黑皮肤的面孔随处可见,尤其是在医院的婴儿房里,七成新生儿都是黑人宝宝。这可不是什么偶然现象,如今法国的黑人人口已经逼近80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15%上下,妥妥的欧洲黑人占比第一的国家。 一个曾经以浪漫、时尚和深厚文化底蕴著称的国度,硬生生把自己折腾成了现在这副进退两难的模样,说它是国家层面的“蠢操作”典范,一点都不夸张。 这一切的源头得从几十年前说起,战后的法国百废待兴,急需大量劳动力重建家园,当时就把主意打到了前殖民地的黑人身上。这些来自非洲的劳动力源源不断涌入法国,填补了工厂和服务业的空缺,按理说这是双赢的选择。 可法国政府偏偏没有长远规划,只想着眼前的劳动力缺口,压根没考虑过后续的融入问题。上世纪80年代本来出台过“博内法”,要对非法移民采取强硬态度,结果1981年密特朗上台后直接180度大转弯,以总统特赦的名义给13万非法移民发了合法身份,还敞开大门接纳了大批亚洲难民,这种朝令夕改的操作,直接给后来的移民泛滥埋下了伏笔。 移民群体的聚集催生了特殊的“郊区问题”,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在郊区建了大量廉租房,本想让移民安居乐业,结果却成了隔离的温床。由于文化和生活习惯的差异,有条件的白人和高收入群体陆续搬离,这些郊区逐渐变成了移民的专属聚居地。 巴黎北郊的塞纳-圣但尼省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这里聚集了大量非裔、阿拉伯裔移民,33%的居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25岁以下年轻人的失业率更是高达40%,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一大截。 更让人揪心的是,这里的犯罪率是全国平均值的两倍,兰迪隧道成了臭名昭著的抢劫高发地,连蒙古国奥运代表团都在这儿遭过抢,数十万欧元的珠宝被洗劫一空。 贫困和歧视像两座大山压在移民后代身上,让他们很难真正融入法国社会。生活在郊区“优先区”的儿童,57%都处于贫困状态,而法国全国的这一比例只有21%。这些孩子上学机会不均等,能在18岁拿到高中文凭的少之又少,毕业后找工作更是难上加难,失业率是普通法国人的两三倍。 而且他们还成了警察重点拦截搜查的对象,2017年就发生过22岁黑人青年泰奥被警察拘捕时遭受性侵虐待的事件,直接引发了持续数天的骚乱。 法国政府不是没花钱解决问题,可花出去的钱大多打了水漂。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历届政府都在郊区改造上砸钱,每年投入约100亿欧元,又是建基础设施又是搞福利补贴。 2005年骚乱后,政府承诺改造巴黎郊区克利希苏布瓦,结果这个改建工程拖到2019年都没完成。花大价钱修的有轨电车,从郊区到巴黎市中心19公里的路程,居然要走一个半小时,根本起不到促进融合的作用。 这些投入更像是“漂亮的门面”,只解决了表面问题,却没触及贫困、歧视和文化隔阂的根源,反而让矛盾越积越深。 反复上演的骚乱就是最直接的证明,1980年代郊区去工业化后,失业问题加剧,骚乱就开始零星出现。2005年,两名黑人少年为躲避警察追赶藏进变电站触电身亡,直接点燃了全国性的骚乱,持续三周的混乱中,上万辆汽车被烧毁,233座公共建筑遭到破坏,政府不得不宣布进入紧急状态。 2023年,17岁非裔少年被警察射杀,再次引发大规模骚乱,短短十几天就有3700多人被拘留,其中包括1160名未成年人。这些骚乱的背后,是移民后代几十年积累的不满,是被孤立、被歧视的集体孤独感,而法国政府每次都只是事后安抚,从未真正解决问题。 福利制度的漏洞更是让问题雪上加霜,法国的福利体系讲究“有权利无义务”,一些移民后代从小依赖福利长大,意识不到公共服务需要纳税人支撑。他们看不到通过工作谋生的希望,又不愿付出努力改变现状,部分人就走上了不法交易的道路。 公共行政与政策研究基金会主任莫利尼耶就直言,这种福利制度让一些年轻人除了依赖福利和违法活动,找不到其他谋生方式,最终把怨气撒向了国家象征。 更让人看不懂的是法国的政治操作。 政客们为了选票,要么讨好移民群体,要么迎合排外势力,从来没有勇气出台真正有效的融合政策。禁止头巾、禁止罩袍的法案,看似是维护世俗化,实则激化了文化冲突。 如今的法国,一边是不断增长的移民人口和持续发酵的社会矛盾,一边是束手无策的政府和日益分裂的社会。曾经引以为傲的多元文化,变成了难以调和的文化冲突;原本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变成了依赖福利的失业群体。 投入巨资的郊区改造,变成了骚乱频发的重灾区。一个国家能蠢到什么程度?大概就是明明握着一手好牌,却因为缺乏长远规划、政策摇摆不定、回避核心问题,硬生生把牌打得稀烂。 法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证明,没有合理规划和有效融合的移民政策,最终只会酿成社会撕裂的苦果,而这苦果,只能由全体法国民众一起吞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