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又发重磅警告:一边说“日本如果不做出改变,将彻底从世界消失”;一边又在播客节目自信预言,“AI最快四年超人类智慧,20%概率人类玩完”。有钱人说话就是带流量,马斯克这嘴一张,财经圈、科技圈、育儿圈全体“共振”。 先说说日本那事儿,马斯克可不是随口瞎说。他在参加日本某论坛时直言,日本当前的状态已经陷入死循环,少子化、老龄化加上创新力停滞,再这么下去迟早被世界淘汰。 这话听着刺耳,却戳中了日本的痛点。日本总务省的数据摆在那儿,去年总和生育率才 1.26,连续多年跌破警戒线,劳动力人口每年减少几十万,65 岁以上老人占比都快三成了。街上随处可见白发苍苍的出租车司机、便利店店员,年轻人既要养老人又要扛工作,压力大到不敢结婚生子,形成了恶性循环。 更要命的是日本的创新力下滑,曾经的电子巨头索尼、松下,现在在全球市场的份额被中韩企业挤得越来越小,新能源汽车领域更是被特斯拉、比亚迪远远甩在身后。 马斯克自己就吐槽过,日本企业太沉迷于 “精益求精”,却忘了时代在快速迭代,等他们把一个技术做到极致,市场早就被更灵活的对手抢占了。就像日本的氢能源汽车,研发了十几年投入上千亿,结果现在全球都在押注电动车,氢能源成了小众选择,这就是典型的方向错了再努力也白搭。 日本网友嘴上不服气,说马斯克 “站着说话不腰疼”,但心里都清楚问题的严重性。日本政府这些年也没闲着,又是给生育家庭发补贴,又是放宽移民政策,可效果寥寥。 补贴的那点钱,比起东京的高房价、高教育成本,根本不值一提;移民政策放开了,却因为语言、文化壁垒,没多少外国人愿意长期留下。马斯克说的 “改变”,其实是指日本要打破固有的保守思维,要么彻底放开移民补充劳动力,要么在科技领域找到新的突破口,可这两点对日本来说,都难如登天。 比起日本的警告,马斯克关于 AI 的预言更让人脊背发凉。他在和播客主持人聊天时,语气笃定地说,按照当前的发展速度,AI 最快四年就能达到 “超人类智慧”,也就是咱们说的强人工智能,到时候人类有 20% 的概率会走向灭绝。这话不是他第一次说,但加上 “四年” 这个具体期限,还是第一次,难怪科技圈一片哗然。 让人意外的是,马斯克的预言还得到了学术支撑。东南大学的黄广斌教授团队联合哈佛、清华、新加坡国立大学等顶尖机构,在国际期刊上发了篇论文,直接从理论上证明了,要是不限制 AI 发展,它肯定能超越人类智慧。 这个团队提出了 “AI 孪生大脑” 的方法,从神经元、突触这些基础组件开始,构建和人类大脑功能一致的 AI 系统,结果发现 AI 能以极小的误差模仿甚至超越大脑的感知、认知功能,连发明创造的能力都具备。这就意味着,马斯克说的 “超人类智慧”,在理论上是完全成立的。 可能有人觉得 “四年” 太夸张,但看看 AI 的发展速度就知道不是危言耸听。五年前谁能想到,AI 能写论文、做设计、甚至和人辩论?现在 GPT-4 已经能处理复杂的逻辑问题,生成专业级的内容,各大科技公司还在疯狂砸钱搞算力训模型。 马斯克自己创办的 OpenAI,在这条路上一路狂奔,他比任何人都清楚 AI 的进化速度有多惊人。他警告的核心不是 AI 本身,而是 “不受限制的 AI”,现在全球都在拼 AI 发展,却没形成统一的监管规则,就像一群人在没有红绿灯的马路上飙车,迟早要出大事。 当然也有专家反驳,说马斯克是 “故意制造恐慌”,比如有人说,人类大脑的复杂程度是现有 AI 的万亿倍,光是理解大脑的认知机制就需要几十年,四年内根本不可能实现强人工智能。 还有人觉得,20% 的灭绝概率纯属主观臆断,没有任何数据支撑。但这些反驳,其实都回避了马斯克真正的担忧:AI 的发展速度已经超出了人类的掌控能力,等我们意识到危险时,可能已经晚了。就像他之前推动 AI 监管法案时说的,“我们不能等到 AI 把人类取代了,才想起制定规则”。 现在全网都在讨论马斯克的警告,财经圈担心日本经济崩溃会引发连锁反应,科技圈争论 AI 监管的边界,育儿圈则在焦虑 “现在教孩子学的知识,十几年后会不会被 AI 淘汰”。 其实不管这些预言能不能成真,马斯克的话都起到了警醒作用。日本的困境提醒我们,任何国家都不能固步自封,必须跟上时代的节奏,AI 的风险则告诉我们,科技发展不能没有底线,敬畏科技、监管先行才是正道。 日本政府已经开始回应马斯克的警告,近期出台了新的科技创新法案,加大对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投入,还计划进一步放宽高端人才的移民政策。而 AI 监管方面,欧盟的《人工智能法案》已经落地,美国、中国也在加快制定相关规则。 归根结底,马斯克的警告之所以能引发全网共振,是因为他戳中了当下最核心的焦虑:在快速变化的时代里,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面临着 “不进则退” 的危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