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自己讲述的“长寿秘诀”里,最大的一个因素是基因。他的原话是:“我们杨家传统

代天谈历史 2025-11-19 16:38:16

杨振宁自己讲述的“长寿秘诀”里,最大的一个因素是基因。他的原话是:“我们杨家传统,都有糖尿病的问题,我的祖父就是糖尿病过去的,我的父亲跟我的叔叔,他们晚年都受到这个糖尿病的痛苦。他们最后过去(死),都和糖尿病多多少少有关系。但是幸运的是,我的母亲带来了好的基因,所以我的兄弟姐妹几个人,都没有糖尿病。所以,我想,这个基因是最重要的一个部分”。 杨振宁聊长寿,总把家族遗传摆在头位,杨家男人好几代都挨糖尿病折腾。他的祖父清末时候就中招,尿多体重掉,家里人管着吃粗粮少米饭。医疗差,祖父晚年眼睛花,伤口老不好,用中药凑合,最终并发症要了命。家人记着这些事,传给后辈当教训。 父亲杨武之四十岁出头症状来了,血糖高,教书时讲完课得歇半天。北京生活里,他避甜食酒,家里蒸鱼煮菜汤帮他稳着。叔叔在南方住,湿热天加重腿肿,定期打针控血糖。父亲六十年代肾出毛病,住医院输液,叔叔七十年代血管堵,住院好几回。两人走时因素多,但糖尿病总脱不了干系,杨家攒了不少病历本。 从小,杨振宁听长辈说这些,明白遗传这东西顽固,杨家从祖到父,血糖问题像链子一样传。母亲罗孟华家没这史,她身体棒,管家务不累,活到九十一岁。她的血统带进杨家,杨振宁和弟妹没沾边。 弟弟杨振平搞化学,成年后查血糖正常,实验室忙也不耽搁。晚年他还活跃,开会发言不费劲。妹妹杨振华做教育,体检稳,没异常。四人里,杨振宁老大,青年到中年指标正常,留学吃西餐也没波动。 杨振宁说,遗传搭健康底子,杨家病史显示它多厉害,祖父卧床久,父亲就医频,这些事让他看清先天力量。要是随父系,他早得管药,科研分心。母亲遗传挡住链条,护着他们过日子。 弟妹健康轨迹证了这点,杨振平高龄无糖尿病,杨振华平稳一生。这优势让杨家后代甩掉前辈包袱,杨振宁觉得长寿先靠这个,其他方式帮衬而已。 杨振宁退休后,转向中国教育,讲学帮清华物理系设计课。2003年,前妻杜致礼走,他搬清华园住公寓。次年和翁帆登记,她广东人,留学回国做翻译,婚后管家事,准备低糖饭,安排查体。 清华里,杨振宁管高等研究院,带学生算粒子对称,办小会谈规范场用处。2010年代出回忆书,写昆明到普林斯顿事,细说和费米合作。翁帆陪他去活动,2017校庆发言讲物理新进展。2021百岁生日,学校开会,杨振宁视频聊量子计算。 健康上,他做过心脏手术,恢复靠每天走路,清华湖边转半小时,翁帆推椅跟安全。他读期刊,脑子转。2025年9月过103岁生日,接采访忆贡献。10月18日,杨振宁北京病逝,享年103岁。

0 阅读:0
代天谈历史

代天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