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自己讲述的“长寿秘诀”里,最大的一个因素是基因。他的原话是:“我们杨家传统,都有糖尿病的问题,我的祖父就是糖尿病过去的,我的父亲跟我的叔叔,他们晚年都受到这个糖尿病的痛苦。但是幸运的是,我的母亲带来了好的基因,所以我的兄弟姐妹几个人,都没有糖尿病。所以,我想,这个基因是最重要的一个部分”。 杨振宁多次在访谈中提到,遗传因素主导长寿,特别是家族回避某些疾病。他描述杨氏家族几代有糖代谢障碍,祖父五十多岁因血糖异常引发肾衰和伤口慢愈,日常活动受限。父亲杨武之老年需控饮食,避甜食米饭,血糖波动时疲劳视模糊。叔叔晚年类似,定期监测影响行走阅读。 杨振宁指出,母亲罗孟华血统带来不同,她出身教育世家,祖辈教书,本人身体结实,家务如洗衣煮饭不疲惫。这种体质传子女,让他和兄弟姐妹免问题。母亲家族无糖障碍,成员高龄活跃。他有四个弟弟一妹妹,老二杨振平化学家,操作反应器研有机合成;老三杨振汉计算机,编程序处数据;老四杨振玉英语教授,编教材授课;小妹杨振文医生,诊患者记病例。他们未现血糖症状,老年独立活动,无药依赖。 杨振宁认为,先天条件提供基础,避免早健康干扰,专注物理。例如芝加哥求学,每天算复杂公式无疲劳;普林斯顿工作,连续论理论精力沛。他九十岁心脏手术,无血糖并发,恢复常规护理。访谈对比家族,祖父早逝,父亲八十限食,叔叔需助监测,母亲亲属如舅姨七十旅行阅读。 杨振宁观察,遗传不止耐受力,还涉思维持久。百岁后解析量子方程,家族成员如弟弟八十逻辑清,进行专业讨。这种认识源于家族史,不忽略习惯如运动饮食,但坚持遗传核心。上海学术会详列病例,祖父五十住院多,父亲晚血检高,叔叔注胰岛素,兄弟姐妹血检正常无干预。 他补充,母亲体质避连锁如眼神经问题,为长寿铺路。举小妹医生例,观患者遗传模式,家族正面案。整体,杨家男一方代谢弱,女一方护屏,确保后代健康续。 杨振宁强调,基因作用体现在日常耐力上。家族中,父亲和叔叔晚年需注意血糖,避免剧烈活动,而兄弟姐妹到高龄仍能处理复杂任务,如杨振平实验室操作,杨振汉编程。他在访谈举例,母亲舅舅八十多岁还能下地干活,无疾病迹象,这类特质让他免于类似困扰。九十岁手术后,医生注他体质稳,无额外风险。 遗传影响还延伸到精力分配,杨振宁百岁时阅读论文,家族其他成员老年保持阅读习惯,无认知衰退迹象。他在讲座中分享,祖父因糖尿病并发早离,父亲需家人提醒饮食,叔叔类似依赖医疗,而母亲姨妈到晚年独立生活。这种对比让他确信,母亲基因是关键转折。 2003年,杨振宁第一任妻子杜致礼因病离世,他处理后事,继续学术,包括审学生论文。次年与翁帆结婚,相差五十四岁,婚后居北京清华园,翁帆助日常如书整理行程。 杨振宁捐赠手稿藏书给清华,建立高等研究院,定期讲座讲规范场。2010年代出席物理会,评希格斯粒子实验见解。九十岁心脏搭桥术后,每日在园散步二十分。 2025年10月1日迎103岁生日,几天后状况降。10月18日医院因病去世,享年103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