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给员工发贺信这一操作,就相当于前线将士在打仗,而李隆基却发了个诏书说,我自

阿皮历史库 2025-11-19 10:50:40

俞敏洪给员工发贺信这一操作,就相当于前线将士在打仗,而李隆基却发了个诏书说,我自己在后宫跟杨贵妃玩,好辛苦啊!     俞敏洪在新东方32周年时在南极发了封内部贺信,本想凝聚团队感谢员工,结果满篇都是南极的冰雪风光和自己的感悟,让加班奋斗的员工心里不是滋味。     2025年11月16日是新东方成立32周年的日子,作为创始人的俞敏洪没在公司和员工一起庆祝,而是身处南极,在当地时间清晨写下了这封贺信。     这封贺信后来发在了他的个人公众号上,也通过企业邮箱传给了全体员工。     信的开头就详细描述了南极的景象,说四周是浩瀚的洁白、翡翠般的冰山,还有几乎24小时不落的阳光,自己在这片纯净之地感悟时间的力量与坚守的意义。     整封信九百多字,提到了五次“南极”,十七次“我”,回顾了自己从北大辞职创业的历程,从一间简陋教室到如今教育、电商、文旅三大板块的规模,也感谢了员工的付出,还把新东方人比作南极的企鹅,说大家像企鹅一样相互扶持度过难关。     但就是这样一封看似常规的贺信,却在员工中间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有员工调侃“今夜所有新东方人都是南极人”,还有教育板块的员工说,纪念日当天自己上完课还得连夜做续费方案,看到信里描述的南极风光,只觉得讽刺。     更有员工模仿贺信的开头,写下“此刻我正在晚八点半下课的地铁上”“此刻我刚喝完第六杯咖啡还在加班”这样的回应,吐槽老板的感悟和自己的辛苦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     办一家企业,周年贺信最核心的功能是什么?是感谢员工一年的付出,是凝聚团队的向心力,让员工们觉得自己的辛苦被看见、被尊重。     反观这封贺信,大量篇幅都在讲老板个人的旅行经历和人生感悟,虽然也提到了感谢员工,但更像是穿插在个人游记里的点缀,没有真正触及员工当下的工作状态和压力。     要知道当时新东方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期,2025财年第四季度净利润骤降,核心教育业务增速放缓,东方甄选的业务也面临不少挑战,一线员工身上的担子本来就重。     他们辛苦一年,期待的可能不是老板在南极看企鹅的感悟,而是一句精准的认可,或者一点实际的关怀,哪怕是简单提一句“我知道大家这一年顶住了不少压力,谢谢你们的坚持”,效果都会完全不同。     哈佛商业评论有过相关调研,超过一半的首席执行官认为自己懂得用同理心领导,但认同这一点的员工还不到三成。     很多领导者容易陷入一个误区,觉得自己的经历和感悟能激励员工,却忘了员工最需要的是被理解、被看见。     俞敏洪可能觉得在南极的宁静中回顾创业历程,能传递坚守的信念,用企鹅相互扶持的场景类比团队精神,是想鼓舞大家。     但他没意识到,当员工正在办公室挑灯夜战、应对业绩压力时,老板在遥远的南极分享风光和感悟,只会让大家觉得彼此的距离太远,根本无法产生共鸣。     就像有网友说的,如果信里能加上“全体员工放假一天”或者一点实际的福利,可能大家的反应就完全不一样了。     任何企业的老板都应该知道,沟通的有效性不在于表达了什么,而在于对方接收到了什么。     周年贺信、内部讲话这类沟通场景,本质是管理者与员工的情感连接,不是自我表达的舞台。     尤其是在企业面临挑战的时候,员工的情绪和士气更需要被照顾,一句贴心的认可,比十句空洞的感悟更有力量。     新东方作为一家有三十年历史的企业,能走到今天离不开员工的付出,俞敏洪的创业历程确实值得敬佩,但企业管理是一门需要不断学习的学问,其中最重要的一课就是如何与员工真正共情。     员工需要的,不是老板的“诗与远方”,而是“同舟共济”的归属感。

0 阅读:47
阿皮历史库

阿皮历史库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