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硕士”县委书记陈行甲升迁时裸辞,离职原因首次被曝光,细思极恐!他说:“我当

阿皮历史库 2025-11-18 10:50:18

“清华硕士”县委书记陈行甲升迁时裸辞,离职原因首次被曝光,细思极恐!他说:“我当县委书记的时候,我身边的二把手、三把手,甚至下边的下属领导们,现在都已经进去了,他们如今的下场,都和我有关,因为我不要命,没有什么可以顾忌的!”字字扎心,振聋发聩!     2011年,39岁的陈行甲从宜都市长调任巴东县委书记。     彼时的巴东可不是块好啃的骨头,连续发生过轰动全国的恶性群体事件,社会生态混乱,当地甚至有“要想富,动干部”的潜规则。     原本当地流传常务副县长刘冰会按惯例接任县委书记,陈行甲的到来打破了既有的格局。     刚到任的两天里,他马不停蹄地和32名县领导班子成员逐一谈话,晚上还登门拜访5位退休的正县级老干部,只为尽快摸清县情和班子情况。     可上任第七天,网上就出现了一篇五千字的公开信,字里行间满是悲愤与挖苦,这让他更清楚地意识到巴东问题的严重性。     深入调研后,巴东的贫困状况让陈行甲倍感沉重。     按当时的扶贫标准,全县有5.8万户16.1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还有大量低保户、孤儿、精神病患者和残疾人。     他收到的第一封求助信就来自一名患肾衰竭的女孩,之后类似的求助信源源不断,动辄数万元的医药费让许多家庭陷入绝境。     作为全省艾滋病重灾区,巴东有490多名在册感染者,茶店子镇三坪村一个村子就有35人,这里成了几乎与外界隔绝的孤村。     陈行甲到村里调研时,特意让镇政府杀了一头猪,在艾滋病患者家中和他们一起吃饭、互相夹菜,用实际行动消除歧视。     他走访偏远村落时,总会特意去看最穷的人家和村里的学校,那些只有三面墙的房屋、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都成了他心里沉甸甸的牵挂。     比贫困更让他心力交瘁的是当地的腐败问题。     他发现巴东之所以穷、之所以总出事,根源就在部分官员的不作为和乱作为。     这些人把手中的权力当成谋私的工具,在工程项目中串通投标、收受巨额财物,甚至充当黑恶势力的“保护伞”。     时任巴东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的吉德平,就是其中的典型,他利用职务便利侵吞公款、受贿,还为嫌疑人违法办理取保候审,最终被开除党籍并移送司法机关。     陈行甲下定决心整治这种风气,在县纪委全会上点名痛批贪官,还自曝调查期间收到过威胁,但他丝毫没有退缩。     五年时间里,陈行甲亲自签字审批,双规或抓捕了87名贪官和不法商人,其中包括5名县领导和2名州领导,当初被寄予接任厚望的刘冰也未能幸免,最终被判刑入狱。     这场反腐风暴触动了不少人的利益,他遭到了当地两位州领导的打压,当选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后更是举报不断,甚至有传言说他“炒作捞取政治资本”,上级还专门发函让他说明情况。     这些压力让他痛苦地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已经连累了巴东的发展。     2016年12月,正值升迁之际的陈行甲递交了辞呈,这个决定让很多人震惊。     他后来解释,辞职的根本原因是自己的草根理想,大学毕业时他放弃了北京的体面工作回到山区,如今只是想趁年富力强时转场公益,帮助更多底层百姓。     陈行甲没有选择同流合污,也没有选择明哲保身,而是以“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撕开了权力场的灰色地带。     从县委书记到公益人,身份变了,但服务人民的初心从未改变。     至于那些落马官员的下场,与其说是他“促成”的,不如说是他们自己突破底线之必然。     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福祉,一旦用来谋取私利,终将被钉在耻辱柱上。

0 阅读:2
阿皮历史库

阿皮历史库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