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中组部部长张全景:三线建设取得了这么大的成绩,但有的人却持怀疑态度,认为战争并没有爆发,把形势估计错了;有的人认为把企业建在高山深谷之中造成了浪费等等。这种观点是片面的、错误的。 三线建设是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初,我国在中西部地区大规模建设工业、交通、科研、军工设施的战略行动。 当时国家面临的外部安全环境很严峻,国内经济基础也比较弱,东部沿海虽然是经济和工业中心,但过于集中,更容易在战争中成为对方重点打击目标。 为了形成一个相对安全的战略后方,国家决定腾出资源,把很多关键产业往中西部转移或者直接在那里新建。 这既是应对潜在军事威胁的战略防护,也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主动选择。 当时的国际形势,从朝鲜战争到越南战争,从中苏关系的紧张到南方航道可能的威胁,一系列因素让当年的中央决策层不可能掉以轻心。 站在今天的和平年代回看,可能会觉得战事没有真的发生,是不是判断错了? 有这种想法的,其实就是典型的事后诸葛。 安全战略不能靠运气,不能等火烧到门口才去想办法,防范就是要提前布局,哪怕最后没有打起来,这些布局也会变成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资源。 从另一个角度看,三线建设不只是防备战争,它带来了一大批现代工业基地、交通线路、能源设施,这些在后来改革开放和西部开发中都发挥了长远作用。 比如很多西南、西北城市的工业化起点,就是那段时间建起来的工厂和配套设施。 如果没有当年的集中投入,这些地区的产业格局也许会推迟几十年。 而所谓浪费的说法,多半是站在经济最优布局的角度去看,把企业放在高山深谷确实不利于短期生产效率。 但当时第一优先是安全,一旦局部战事发生,高山深谷的地势能有效防范打击损失。 在和平的年代,这些地方依然发展出了采矿、机械制造、特种材料等产业,成为独特的区域经济支柱。 很多建设项目在后来改造升级后,一直支撑到今天。 从历史经验看,很多国家在和平时期忽视安全准备,结果一旦遭遇突发冲击就代价惨重。 三线建设反而让中国在当时建立起一个比较完整的国防工业体系,关键时刻有保障,平时还能反哺地方经济。 今天我们再看三线建设,还能发现一个特别现实的好处,就是它打破了工业过于集中的格局,让中西部地区提前建立了一批技术力量和人才队伍。 哪怕这些地方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看起来偏远,会有运输成本高、生活条件艰苦的问题,但随着交通设施改善,这些资源就迅速转化成竞争力。 很多曾经的三线企业在九十年代之后改制重生,成了地方龙头。 三线建设带来的还有人口迁移和文化交流,那段时间大量东部技术工人、工程师、管理干部带着家属迁到中西部,形成新的城市社区,促进了教育、医疗、文化等多方面的进步。 这种人口和技术的转移在短期是为了战略防护,长期却成为均衡中国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之一。 今天一些年轻人会把三线建设当成“红色工业遗产”去参观,看到那些当年的设备、厂房,才直观感受到当时的艰苦环境和决心。 这种现场的冲击力,比任何文字都能让人明白,为什么说那是大工程,也是巨大的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