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七分,洞察秋毫。高瞻远瞩,决胜于千万里之外。 有人足不出户,就

墨小晗笑说世界 2025-11-19 22:58:08

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七分,洞察秋毫。高瞻远瞩,决胜于千万里之外。 有人足不出户,就能把全球形势看得清清楚楚,像棋手一样布局,预见大国博弈的走向?这人一生没踩过美国或日本的土地,却把世界分成七份,洞察每份的利害关系。他的远见到底怎么来的?一探究竟,你会发现历史转折的秘密。 1946年毛泽东第一次提中间地带,那时候二战刚结束,美苏冷战起步。他说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有中间区域,包括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和欧洲资本主义国家,这些地方是弱点,能被拉拢。中国就定位在反帝前沿,利用这个地带扩大影响。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他派志愿军入朝,部队用人民战争战术,拖住美军,死了18万多人,但稳住了边境。1950年代中苏关系好,签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苏联帮中国建工厂,搞原子弹项目。 但到1958年,关系恶化,毛泽东批评赫鲁晓夫搞和平共处,是投降主义。1960年苏联撤走所有专家,带走图纸,中国经济受打击,但转而自研技术。1963年他深化理论,提出两个中间地带,第一是亚非拉,第二是欧洲日本加拿大。 这些国家夹在美苏间,能联合起来反霸。中国开始外交转向,支持阿尔及利亚越南等国革命,提供物资和训练。万隆会议后,中国代表团积极联络亚非国家,反对殖民主义。 毛泽东靠情报和报纸分析全球,没去现场,就判断出美苏争霸会给第三世界机会。他觉得资本主义内部矛盾多,工人罢工会削弱扩张。苏联卫星上天,他说东风压西风,社会主义科技领先。但中苏分歧大,边境对峙,差点打仗。中国于是拉拢西方,缓和对美关系。 1974年毛泽东正式说三个世界划分,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超级大国搞霸权;日本欧洲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发达但被第一世界控制;亚非拉和中国是第三世界,人口多,潜力大,要团结反霸。这理论源于中间地带扩展,把中国明确放第三世界,领导反殖斗争。 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乔冠华代表发言,多数国家投票支持,中国重回国际舞台。之前中国被孤立多年,美苏都不认。毛泽东推动这个,通过外交游说亚非拉国家,拉票成功。 1972年尼克松访华,是大转折,他俩谈全球战略,签上海公报,承认一个中国原则。美国深陷越南,中国支持北越,提供武器弹药,美军伤亡大,国内反战多,这让尼克松想拉中国制衡苏联。访华后,两国建联络处,贸易开始。 毛泽东没去过美国,但通过情报知道美国内部问题,种族歧视,经济波动。他分析冷战是美苏争霸,第三世界是关键,能决定胜负。中国于是大搞援外,建坦赞铁路,帮非洲国家运矿石,改善经济。 整个理论指导中国外交,避免卷入美苏直接对抗,转而联合弱国。结果,中国影响力扩大,很多第三世界国家建交,中国出口革命经验,影响柬埔寨秘鲁尼泊尔等国搞游击战。 这些思想到现在还有价值,发展中国家联合反霸,类似一带一路倡议,帮穷国建路桥。毛泽东分析这些,指导中国避坑,走自己的路,中国从穷国变成有影响力大国。

0 阅读:0

猜你喜欢

墨小晗笑说世界

墨小晗笑说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