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以来,第一位高考女状元,语文差一分满分,她的作文更是被《人民日报》刊登,如今她过得怎么样...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刘学红家里条件不算宽裕,但父母一直舍不得扔掉旧书本,每次搬家都带着她的课本和笔记,这种环境让她打小就养成了爱学习的习惯,哪怕生活再忙,写字、翻书、整理学习笔记也成了家常便饭,她做事认真,从不拖拉,学习上的自律和生活中的踏实,都是家庭里点滴影响的结果。 上高中时,家就在大学旁边,常听到校园里书声琅琅,那时候,她总想有一天能进大学深造,可惜赶上了特殊年代,高考暂停,她高中毕业后没能直接升学,1975年,她主动报名到密云农村插队,初到果园,社员们并没觉得这个瘦瘦弱弱的女孩能做什么大事,农活重,讲究体力,她干活总是比别人慢,但从没偷懒,也不耍滑头,工分总排在后头,但她并不在意这些,白天干完农活,晚上还是要翻开书本,哪怕煤油灯光昏暗,她也坚持看书、写字,感觉只有学习才让她安心。 1976年,生产队有了大学推荐名额,队里不少人都以为刘学红能得到机会,毕竟她一直肯学,但最后名额给了别人,她没有抱怨,还是像往常一样完成农活,然后回去继续学习,知青们看到她始终如一的劲头,慢慢地也佩服起来,都说她是真心热爱学习。 1977年秋天,国家恢复高考的消息传到村里,知青点一下子沸腾了,大家都激动不已,可刘学红没慌乱,第一时间找出家里保存的旧书,细细翻看,把复习计划安排得井井有条,她很清楚自己理科已经落下太多,短期补起来不现实,果断决定考文科,家里没什么复习资料,她就去找同学借,见缝插针地学习,有时候白天还要干农活,晚上才有时间看书,实在太累了就用冷水洗脸提神。 考试很快就到了,那年冬天,天气特别冷,刘学红背着书本,一路走到县城参加考试,考场里没有暖气,手指都冻得发僵,语文试卷发下来,作文题是写自己过去一年的经历,她没花多少时间思考,直接把自己插队的日子、努力复习、错失机会的事,全都写在纸上,文章写得真实、坦率,没有过多修饰,她写完后,心里觉得很踏实。 成绩出来后,她的语文作文得了很高的分数,还被刊登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报纸上,这个消息让村里和家里都很兴奋,大家感到无比自豪,她也顺利被北京大学录取,成了那年北京文科第一名,离开生产队那天,许多社员都来送她,大家觉得这是靠自己努力换来的好结果。 进了大学,刘学红比同学更加珍惜学习机会,她知道自己基础薄弱,所以每天泡在图书馆,把以前没学扎实的知识全都补回来,大学四年,她一直保持着农村时的习惯,凡事亲力亲为,遇到难题就查书、请教老师,不让自己落下功课,毕业后,她来到中国青年报工作,刚开始是基层记者,负责采写教育新闻,她工作认真,采访、写稿都亲自跑,慢慢地积累了经验,业务水平也越来越高。 随着社会发展,媒体也在变化,进入九十年代,互联网开始出现,刘学红敏锐察觉到新技术带来的变化,主动帮助报社推进数字化改革,2000年,她参与创办了中青在线,把传统报纸搬到网上,她带着年轻团队一起学习新技术,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反复琢磨,网站上线后,很多人在网上看新闻、查资料,大家觉得方便极了,她也感受到时代带来的巨大变化,更加坚定了继续学习和创新的信念。 工作三十多年后,刘学红退休了,她把自己的高考准考证捐给了国家博物馆,这张证件已经泛黄,是她努力的见证,也是那个时代许多年轻人拼搏的缩影,每年高考的时候,总有人去博物馆看那张准考证,有的人会感慨,机会来临时要抓住,只有不断坚持,才能改变命运。 退休后,刘学红偶尔会到高校给学生讲自己的经历,她讲得很实在,不夸大也不渲染,只是把自己怎么坚持下来的、遇到什么困难、怎么克服一一讲清楚,她希望年轻人珍惜学习机会,不要被暂时的困难打倒,她始终相信,知识和努力可以让人走出困境,开辟新的人生道路。 信息来源:中国青年报——邓小平主持恢复高考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