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耿飚意外发现中国援阿尔巴尼亚的大量化肥被随意堆放在田间地头,任凭日晒

一桐评这个去 2025-11-18 22:03:37

1969年,耿飚意外发现中国援阿尔巴尼亚的大量化肥被随意堆放在田间地头,任凭日晒雨淋失效;明明没有棉花却要求中国援建纺织厂,从中国进口棉花加工成布匹再返销中国牟利;并且阿方提出的军事项目数量远超其国防需求。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耿飚小时候家里很穷,靠种地过活,年纪小小就得下地干活,后来全家还因为闹饥荒搬过地方,他十三岁就进矿山做工,每天风里来雨里去,生活特别不容易,这些年头的苦让他养成了节俭踏实的性格,一直习惯把事情做到实处,后来他参加革命,成了红军战士,经历过长征,也在抗战和解放战争里立下不少功劳,等新中国成立后,他又转到外交战线,开始新的岗位。   刚到外交部工作的时候,耿飚其实啥也不懂,连外语都不会说,可他觉得既然国家信任,就一定要把事情做好,他跟着同事学礼仪,学英语,靠着一股子钻劲儿,慢慢适应了新工作,后来他被派到瑞典当大使,和夫人自学外语,遇到啥难题都自己想办法解决,他在国外几年摸爬滚打,做事从不讲排场,重视实干,和外国人打交道总是实事求是,因为有早年吃苦的底子,遇到难题,他总能想出办法。   1969年,耿飚被派到阿尔巴尼亚当大使,刚到那儿,他心里还想着要把中阿友谊维持好,把国家交代的事办妥,到了以后,他没在使馆坐着等材料,而是亲自去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军事基地跑,一路看下来,他发现了不少新问题,中国给阿尔巴尼亚的援助项目特别多,从化肥、工厂到军事设备,样样都有,可阿尔巴尼亚本地有些资源用不上,也有的项目没怎么发挥作用。   耿飚去农村走访,发现中国支援的化肥大批堆在田边,没人及时用,风吹雨淋都结块了,他心里清楚,这些化肥是国内农民省出来供应兄弟国家的,拿到国外却没用上,实在可惜,工厂也有类似情况,阿尔巴尼亚本地不产棉花,却要建大型纺织厂,厂子建起来,原材料还得从中国买,然后再把布和衣服卖回中国,看着好像帮了忙,实际上费了大力气,钱都没花在最需要的地方。   军事援助方面,耿飚也发现阿尔巴尼亚要的装备数量特别多,坦克、火炮、防空洞,什么都要建,很多设备堆在仓库里没动过,维护保养也不容易,阿尔巴尼亚国土不大,原有防御设施已经够用,继续加码其实不太必要,有些地方还用优质钢管建电线杆,水泥和钢筋修纪念碑,非生产性的花销特别多,耿飚一桩一件都记下来,回到使馆仔细整理,准备上报。   他发现,阿尔巴尼亚方面对中国的援助已经习以为常,要啥开口就行,至于怎么用、用得好不好、对当地老百姓有没有帮助,反倒不是最关心的,感觉只要中国能给,他们就不会拒绝,随着援助量越来越大,一些地方的依赖心理也慢慢形成了,总觉得中国会一直帮下去,耿飚心里明白,这样下去不是长久之计,毕竟中国当时还不富裕,百姓过得紧巴巴,援助物资每一份都来之不易,不能随便浪费。   耿飚把这些情况整理成详细的报告,包括每项援助的实际利用、物资损耗、工厂运行状况、军事设施的使用与维护,他在报告里没有夸大其词,也没有掩盖问题,只是把自己看到的、了解到的如实写出来,他认为,援助当然可以继续,但一定要用在真正需要的地方,不能谁要什么就给什么,更不能让受援国养成依赖习惯,只有这样,援助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两国关系才能走得更长远。   这份报告送到中央后,很快引起重视,高层领导肯定了耿飚的实事求是,强调以后援助要根据实际需求来安排,不能一味满足所有要求,中国对外援助的方向也随之调整,更加注重实效和具体需求,以后再有援助,都会先调研清楚,确保项目能落到实处,不再只是单方面的付出。   中阿关系本来基础很好,阿尔巴尼亚曾是最早承认新中国的欧洲国家,中国对阿的支持,从经济到军事都很全面,阿尔巴尼亚也把中国当成主要伙伴,两国在国际事务上相互协作,但随着时间推移,国际关系格局变化,双方合作的方式也在不断调整,阿尔巴尼亚国内有些项目追求高大上,像建电视台、修纪念碑,重形式多于实际,和普通百姓的生活改善关系不大,中国在总结经验后,开始注重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和实际效益,让每一分资源都花得更有价值。   耿飚后来回国,继续在国家重要岗位上工作,他的务实作风和敢于反映实际问题的精神,为中国外交工作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他用亲身经历告诉大家,真心帮朋友固然重要,但方式要讲究实在,只有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合作才能走得长远,经历过那段特殊的岁月,中国的对外援助变得更成熟、更讲究实效,也为后来更多国际合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信息来源:《耿飚回忆录》 披露“援阿”内情1998-02-01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0 阅读:119
一桐评这个去

一桐评这个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