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铁”还是承认了!巴基斯坦规划部长阿赫桑·伊克巴尔突然宣布了:承认没有把中国—巴基斯坦经济走廊用好,因治理不善和内耗,项目停滞带来损失与机会流失。 阿赫桑·伊克巴尔这话听得人既意外又佩服,作为全程操盘中巴经济走廊的核心人物,被外界称为“中巴经济走廊先生”的他,没有回避问题反而主动揭短,这份坦诚比任何华丽的合作宣言都更有分量。 巴基斯坦过去党派更迭频繁,每一次政权交替都可能让政策出现波动,项目审批反复、推进节奏时快时慢,就像一部本该顺畅播放的电影,频繁被按下暂停键,再好的剧本也难出效果。 对比之下更能看清问题本质,中泰高铁就是反面教材。 同样引入中国技术,却因为资金筹措反复、技术转让谈判僵持,还在中日方案间摇摆不定,推进八年完工率还不到41%,导致泰国东北部农民每年因水果出口损失超3.4亿元人民币。 巴基斯坦的内耗虽然没有这么复杂,却也让走廊的潜力没能完全释放,比如瓜达尔港早就是天然深水港,却因为配套衔接和政策波动,直到2025年新国际机场通航、东湾快速路通车后,才真正具备了成为区域枢纽的条件。 巴铁没有一直陷在反思里,而是拿出了实打实的改进动作。 走廊2.0版的核心转型让人眼前一亮,从“政府主导”变成“企业对接”,2025年9月的B2B投资峰会上,近千家企业签约85亿美元合作项目,涉及农业、数字经济等多个领域。 这种转变太关键了,企业做事更看重实效,不会被政治波动牵着走,就像中国光伏企业入驻后,巴基斯坦太阳能装机规模从2023年的1.3吉瓦飙升到2024年底的4.1吉瓦,短时间内实现了跨越式增长,28.3万名消费者直接受益。 绿色转型成了走廊2.0的重要亮点,巴基斯坦本来就是受气候变化影响严重的国家,如今借着走廊合作大力发展清洁能源。 俾路支省的奎达太阳能公园已经并网发电,占地面积相当于1400个标准足球场,每年能减少130万吨碳排放;信德省的2000兆瓦风电项目也在推进,预计2025年建成后能满足50万户家庭用电。 更关键的是,这些绿色项目不仅能帮巴基斯坦完成2030年可再生能源占比60%的目标,还能创造超过50万个就业岗位,这才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另外,外界炒了多年的“债务陷阱”传言,在事实面前根本站不住脚,巴基斯坦欠中国的贷款占其外债总额仅16.2%,远低于国际金融机构的占比,而且贷款利率只有2%,部分还带有贴息条款,比世界银行4.8%的利率优惠太多。 反观西方贷款,美国通过IMF给巴基斯坦的76亿美元贷款,附带了削减补贴、提高税收的苛刻条件,甚至想趁机夺走瓜达尔港的运营权。 两相对比,谁在真心合作谁在趁火打劫,一目了然,2025年8月,巴基斯坦主动将1000亿卢比电力补贴资金提前拨付给中国企业,用实际行动回应了这些不实传言。 瓜达尔港的蜕变最能体现走廊的潜力,这个曾经的偏远小渔村,如今已经建成3个多用途泊位,能停靠5万吨级货轮,新国际机场和东湾快速路让它彻底打通了内外联通的脉络。 巴基斯坦政府已经决定,将60%的官方进出口货物通过瓜达尔港运输,目标是让航运业对GDP的贡献率提升至5%。 这背后离不开中国的持续投入,更离不开巴基斯坦的政策调整,要是早几年能摆脱内耗,这个地处中东、南亚交汇的天然良港,恐怕早就成为区域贸易枢纽了。 再看看印度在不丹的基建项目,提斯塔三号水坝溃坝导致90余人遇难,暴露了其基建质量和地质评估的严重问题,而印度在不丹的水电项目还被专家指出是真正的“债务陷阱”,技术和管理全由印度把控,不丹根本没有主动权。 对比之下,中巴合作始终坚持互利共赢,巴基斯坦不仅能获得技术和资金,还能派人到中国学习职业教育、新能源技术,这种能力建设的支持,远比单纯的工程援建更有价值。 阿赫桑·伊克巴尔提到的“治理不善和内耗”,其实是很多发展中国家在推进大型项目时的通病,但不是每个国家都有勇气正视并改进。 中巴经济走廊的十年有成绩也有遗憾,但巴基斯坦没有选择抱怨或甩锅,而是主动调整方向,从绿色发展到产业联动,从政府主导到企业对接,这些改变都踩在了发展的关键点上。 外界对“债务陷阱”的炒作从来没停过,但事实胜于雄辩,中国的合作始终坚持平等互利,巴基斯坦的选择也说明了一切。 真正的合作不是单方面的施舍,而是互相成就,巴基斯坦正在用行动证明,他们已经做好了接住发展机遇的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