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成员国正式宣布了 2025年11月14日,官宣2026年起,150欧元以下进口小包裹要征税,91%都来自中国,还额外加了 2 欧元一件的处理费,明眼人都清楚,这不就是针对咱中国小商品嘛。 先说说这政策有多 “精准打击”。欧盟自己的数据显示,2024 年全年有 46 亿件低价包裹进了欧洲,平均每天都得 1200 多万件,这里面九成以上全是中国货。 就说德国吧,2025 年头十个月光是中国寄过去的小包就突破 5.3 亿件,光 Temu 一家平台就占了 2.2 亿件,平均每件才 18 欧元,免了 19% 的增值税后,比德国本土同款便宜近三成。 欧洲那些本土商家肯定坐不住了,天天给政府施压,说这是 “扭曲竞争”,结果欧盟就真把政策提前了两年落地,法国财长还特意炫耀 “取得了回报”,这心思藏都藏不住。 咱中国商家最倒霉,尤其是做跨境电商的小老板们。义乌有个做家居用品的老板,之前专门给欧洲卖厨房小工具,一个月能发十几万件包裹,利润本来就靠走量,一件赚个一两欧元。 现在政策一出来,不光要交关税和增值税,每件还得多掏 2 欧元处理费,等于卖一件倒贴大几毛,他最近天天愁得睡不着,要么涨价丢客户,要么不涨价赔本,进退两难。 还有 Shein 更明显,知道这税是冲自己来的,赶紧宣布要在波兰、西班牙、法国建仓库,把货提前囤欧洲,改成 “本地发货” 避税,这不正好说明欧盟就是针对中国直邮的包裹吗? 最讽刺的是,这税看似是收中国商家的,最后全转嫁到欧洲老百姓身上。德国工业联合会算过一笔账,征税后德国财政一年能多收 12 亿欧元,可消费者得多花 38 亿欧元,通胀还得往上抬 0.3 个百分点。 更荒唐的是,有些中国商家被逼得没办法,把 18 欧元的货提价到 30 欧元,走 “大包裹” 专线避税,结果挤占了德国航空货运舱位,本土急需的零配件运费都涨了 15%,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欧盟嘴上喊着 “公平竞争”,其实根本没按规矩来。之前 87 年都实行的小额包裹免税政策,偏偏等中国货卖得好了就取消,还专门盯着占比 91% 的中国包裹下手,这不是针对性是什么? 丹麦经济部长直言不讳说要 “控制廉价中国包裹”,德国财长更过分,居然说 “中国的便宜货都是垃圾”,这话里的偏见谁听不出来?他们不想想,中国货便宜是因为咱产业链完善、工人手艺好,不是靠逃税,现在反而被倒打一耙。 不过咱也没坐以待毙。商务部很快推出了 “白名单” 制度,进名单的企业出口退税 13% 最快 3 天就能到账,条件就是得在欧盟建海外仓,等于鼓励商家把货搬过去,税在当地交,就业留给当地,数据还算中国出口。 2025 年咱海外仓数量涨了 47%,中欧班列的跨境电商专列货运量也涨了 65%,用铁轨把这关税壁垒绕过去。就像那些义乌老板,现在都在琢磨合租海外仓,虽然前期投入大,但总比被关税卡死强。 说到底,欧盟这招就是典型的贸易保护主义,怕中国小商品抢了他们的生意,就用关税当棍子打。可中国制造的竞争力不是靠免税来的,是靠几十年攒下的产业链、靠工人的汗水拼出来的。 就算加了税,咱能建海外仓、能升级产品,照样能守住市场。倒是欧盟自己,既想赚税收,又想护本土企业,最后可能落得个老百姓多花钱、本土产业更娇气的下场,这笔账他们未必算得明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