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年,李鸿章去世,他给子孙留下4000多万两白银和无数家产, 可没想到,52年后,他的孙子,43岁的李子嘉,竟因为穷得买不起食物,活活饿死了,死后,他的身上只裹了一张破草席,找了一个空旷的地方,草草埋葬了事。 这样的结局,真是让人既唏嘘又感慨,这泼天的富贵怎么就败得这么快? 其实李子嘉的命本来是含着金汤匙的,1910年出生的他是长房长孙,地位金贵得很。12岁那年,他就顺理成章继承了部分家产,光是芜湖的商铺和安徽的良田,每月给她带来的固定收入就有500银元。 要知道,当时普通工人一个月工资也就两三块银元,500银元相当于普通人家好几年的开销。家里光是伺候他的佣人就有十几个,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绫罗绸缎,连玩的玩具都是金银打造的,这些物件现在还在合肥的李鸿章故居里摆着,见证过他当年的奢华。 可李鸿章只给孙子留了钱,没教他怎么守钱,更没教他怎么做人,这就为后来的悲剧埋下了祸根。 从小泡在蜜罐里的李子嘉,根本不知道钱是怎么来的,只知道怎么花。十几岁开始,他就成了上海高档娱乐场所的常客,赌场、烟馆更是他的根据地。 他赌钱从来不是小打小闹,一晚上输掉几百亩良田是常事,有一次更是离谱,直接把名下300多亩肥沃的租田输给了别人。管家看了急得直跺脚,劝他收敛点,他倒好,眼一瞪骂人家多管闲事,说“家里的田多的是,输这点算什么”。 除了赌博,他还染上了鸦片的恶习,每天光是买上等鸦片的钱,就够普通人家过几个月。更荒唐的是,他出门必须坐最好的汽车,住最好的宾馆,身边还带着几个姨太太和一群随从,排场大得吓人。 可能有人会说,家大业大,挥霍几年也不至于败光吧?可别忘了,那个年代根本不太平,这也是李家资产缩水的重要原因。1911年辛亥革命一爆发,清廷倒了,李家失去了最大的靠山,以前靠着官府撑腰的生意全黄了。 后来军阀混战,各地的庄园要么被军阀强行征用,要么只能贱价出售,损失惨重。再到后来土地改革,家里的1.3万亩租田被收了,佃户也不再交租,最稳定的收入来源断了。 按理说,这时候李子嘉该醒悟了,好好守住剩下的家产过日子,可他根本没当回事,依旧我行我素。 1937年,27岁的他把安徽的良田卖得差不多了,就盯上了上海的老宅,那可是李鸿章当年精心修建的公馆,家族长辈们拼死阻拦,甚至公开声明和他断绝关系,他还是不管不顾地卖了换钱,继续挥霍。 身边的人也一个个离他而去,英国籍的母亲看着儿子烂泥扶不上墙,彻底失望后回了英国;一直陪着他的姨太太,见他再也榨不出钱,卷走了最后一点贵重物品跑了。 到了1940年,李子嘉手里的现金和值钱的东西全没了,从以前的富家少爷变成了流浪汉。为了活命,他只能去乞讨,晚上就睡在破庙里。有一次,他遇到了左宗棠的孙子左巨生,两个曾经的少爷挤在破庙里相依为命,靠捡垃圾换点吃的。 左巨生后来回忆,那时候李子嘉已经瘦得不成样子,冬天没厚衣服穿,只能裹着破麻袋,连咳嗽都没力气,还总念叨着“要是爷爷还在就好了”。 其实李子嘉的悲剧不是个例,晚清不少官宦子弟都是这样的下场。就说和李家对比鲜明的左宗棠家,左宗棠去世时几乎没给子孙留什么钱,还特意嘱咐“不留钱财与子孙”,可他的后代反而个个有出息,靠自己的能力立足。 而李鸿章呢,总想着用钱财庇佑子孙,却忘了教他们最基本的生存能力,甚至明令子孙不准经商,断了他们自立的路。 《芜湖文史资料》里记载,李子嘉到了后期连简单的记账都不会,更别说谋生了,这样的人,就算没有时代的动荡,也早晚会把家产败光。 1953年的冬天特别冷,李子嘉因为长期吃不饱饭,又染上了重病,躺在破庙里再也没起来。左巨生翻遍了全身,也没找到一文钱,只能找了张破草席把他裹起来,在荒山上挖了个坑埋了。 从含着金汤匙出生到饿毙街头,短短43年,李子嘉的一生就像一场荒唐的梦。这事儿真应了老祖宗的话:“富不过三代”,可真不是命运作祟,而是长辈只留钱不留德、不留能的必然结果。 李鸿章留下的4000万两家产,看似是给子孙的福利,实则成了毁掉李子嘉的毒药。直到今天,这个故事还在提醒我们,给孩子留再多的钱,不如教他做人的道理和谋生的本事,这才是真正能传家的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