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起,哈方启动把本民族语言从西里尔字母改成拉丁字母的进程,原定到2025

康安说历史 2025-11-17 18:43:46

2017年起,哈方启动把本民族语言从西里尔字母改成拉丁字母的进程,原定到2025年完成,后来改为分阶段推进。这一步指向很清楚,缩弱俄语的公共位次,路径与当年乌克兰的语言调整有相似之处。 要理解这事儿,得先翻翻历史账。以前哈萨克斯坦是苏联加盟共和国,苏联时期的语言政策有多“偏心”,老一辈哈萨克人最清楚。 早年间哈萨克语还用阿拉伯字母,跟自己的突厥文化搭着边,可苏联一来,先改成拉丁字母削弱宗教影响,1940年干脆强制换成西里尔字母,就是为了绑紧跟俄罗斯的文化联系,打压土耳其这些突厥兄弟国家的影响。 那时候俄语是“老大”,政府文件、学校课本、新闻播报全是俄语,哈萨克语只能在私下里说,慢慢就被边缘化了。 独立后这情况也没根本改变。2021年的人口普查数据摆着呢,哈萨克语虽说有“国家语言”的名分,可只有80.1%的人会说;俄语作为“官方语言”,会说的人反倒有83.7%,日常真正常用哈萨克语的人,连一半都不到,才49.3%。 你想啊,自己国家的语言还没外来的俄语普及,这民族认同感能强吗?所以2017年时任总统纳扎尔巴耶夫签法令要改字母,说要“恢复民族自信”,这话里的委屈和决心,明眼人都能看出来。 改字母看着是文字的事儿,实则全是冲着削弱俄语来的。西里尔字母是俄语的“招牌”,全哈萨克斯坦都用这个,俄语自然在公共领域占尽优势。 就说以前的街道标志、企业文件,甚至政府公告,都得用西里尔字母写,无形中就把俄语推到了“默认语言”的位置。改成拉丁字母后,首先政府部门、学校、媒体得先换,这就等于把哈萨克语推到了公共场景的前台,俄语再想“顺理成章”地占主导,就没那么容易了。 世界经济论坛有专家说得直接,拉丁字母是接入全球体系的捷径,更是哈萨克语“实现独立的重要契机”,这话点透了本质。 这路子跟乌克兰当年多像啊。乌克兰也是苏联加盟共和国,俄语长期占主导,2014年后加快语言改革,把乌克兰语定为唯一官方语言,削弱俄语在教育、行政中的地位。 比如以前乌克兰东部好多学校用俄语教学,改革后强制换成乌克兰语教材,政府文件也不再强制配俄语译本。 哈萨克斯坦改字母,看似比乌克兰“温和”,但核心逻辑一模一样——都是通过语言政策调整,把本民族语言扶上去,把俄语的公共位次压下来。只不过乌克兰更直接,哈萨克斯坦是通过改字母这种“釜底抽薪”的方式,毕竟西里尔字母跟俄语绑定太深了。 当然这改革难啊,难到原定2025年完成,硬生生推迟到2031年。一开始搞的字母方案里,“s’i’i’e”代表“樱桃”,结果跟俄语脏话发音像,老百姓意见大得很;后来改了几次,直到2021年才定下跟土耳其字母类似的版本。 政府投了不少钱,光预算就有2180亿坚戈,合着6.64亿美元,用来编新教材、培训老师,2023年开始从幼儿园、小学教起。 可老一辈人习惯了西里尔字母,好多农村老人看着拉丁字母的招牌都犯愁;北部俄罗斯族多的地方,俄语在商务、科技领域还是主流,改字母后不少技术人才觉得沟通麻烦,甚至选择移居,给工业生产都带来影响。企业也叫苦,更新文件、换键盘、改系统,哪样都要花钱。 俄罗斯那边也没少盯着,媒体时不时批评几句,但没敢真下手干预,毕竟哈萨克斯坦是中亚重要伙伴,经济上还得互相来往。 可哈萨克斯坦没因为这些就停手,为啥?因为他们明白,语言不立,民族就难真正自主。就像有人说的,西里尔字母是苏联的文化烙印,不换掉,俄语的影响就像影子一样甩不掉。 现在年轻人接受度越来越高,学校里从小教拉丁字母,再过十几年,哈萨克语在公共领域的地位肯定能提上来。 所以别觉得这是简单的文字改革,这是哈萨克斯坦用十几年时间做的“文化去俄化”工程。跟乌克兰一样,他们都想通过语言这个根,把民族的自主性立起来。虽然难,但这步必须走,毕竟一个国家的魂,终究得靠自己的语言来承载。

0 阅读:48
康安说历史

康安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