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可能有一个国家敢使用核武器,这个国家绝对不是俄罗斯,也不是我们,更不是印巴,还不是以色列,那会是谁呢? 在这个看似兵戎相见、实则彼此克制的世界里,核武器始终像是悬在全球头顶的一把剑,各国都知道它有多厉害,也知道一旦动了手,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大家虽然嘴上放狠话,手却从不敢真的按下那个红色按钮,但有一个国家,似乎真的不在这个“默契圈子”里。 不是俄罗斯,普京嘴上强硬但心里清楚,动真格意味着什么,不是我们,中国一直强调“自卫防御、不首先使用”,也不是印巴。 虽然时不时对着对方秀秀肌肉,但真要开战,谁都怕玩脱,以色列虽然不承认也不否认自己有核,但从来没公开威胁要用,那谁呢?答案可能就在朝鲜两个字里。 说到朝鲜,很多人第一反应是“神秘”,第二反应是“狠”,从历史上看,这个国家对核武器的执念不是一时冲动,而是从头到尾的战略选择。 1958年,金日成就明确提出要搞核武器,目标很清晰:不想再被美国威胁,也不想永远活在别人的强权之下。 苏联看到朝鲜这么上心,也就顺手帮了个忙,给了技术,建了宁边核设施,还送了一批人去莫斯科“进修”,其中就有后来被称为“朝鲜核武器之父”的徐相国。 到了90年代,朝鲜的核计划第一次真正引起了美国的警觉,1993年,美国怀疑朝鲜在搞小动作,双方一度兵戎相见,后来签了个《日内瓦框架协议》,朝鲜同意停下手里的核活动,换点能源援助。 看起来像是一个互利的买卖,但好景不长,2002年小布什上台,直接把朝鲜列为“邪恶轴心”,援助也停了,朝鲜一怒之下退出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这之后,六方会谈成了中国主导下的多边尝试,但在外交桌上谈不拢,朝鲜干脆扔了一个又一个核试验来表态。 从2006年到2017年,朝鲜一共搞了六次核试验,第六次还说是氢弹,威力大到震撼全世界。 到了2024年,连水下核武器系统“海啸-5-23”都亮相,意思很明确,你在水面上部署多少航母,我就从水底下找你。 核武器这东西,对美国和俄罗斯来说是“压舱石”,用来维持全球战略平衡,对中国是“护身符”,强调自卫、不扩张。 对印度和巴基斯坦是“对冲工具”,你有我也有,谁也别轻举妄动,但对朝鲜来说,它更像是一种“保险”,保的是政权,保的是金正恩的地位。 金正恩曾明确表示,只要美国不放弃敌视政策,朝鲜就不可能弃核,这话不光是说给外人听的,也是说给国内听的。 因为在朝鲜内部,核武器已经成了政权合法性的象征,2023年朝鲜甚至把“拥核国家”写进了宪法,意思是这不是临时的选择,而是制度性的安排。 更特别的是朝鲜不像别的国家那样只搞大杀器,它还在下功夫搞“能用得起”的战术核武器。 比如600毫米超大型火箭炮,比如“海啸”核无人潜航器,这些东西个头不大,目标却很明确,瞄准的不是美国本土,而是驻韩美军、日本基地甚至航母战斗群。 这种“不对称威慑”思维,说白了就是,你打我一下,我直接用核弹还你,不跟你玩常规战争那一套。 2023年朝鲜还专门组建了一个“国家核武器综合管理体系”,从研发、部署到使用流程都系统化,进一步推动了核武器的实战化。 2024年试射的“火星炮-19”固体燃料导弹,不仅反应更快,存活率也更高,意味着一旦局势紧张,朝鲜可能有能力在第一时间发射核导弹。 朝鲜为什么敢用?从它的角度来看,自己本来就是被围堵、被制裁、被孤立的对象,手里的筹码不多,核武器是少数可以主动出击的牌,外部压力越大,它越要让人知道“我不是好欺负的”。 而且朝鲜还不是一个人在战斗,2024年,朝鲜和俄罗斯签署了《全面战略伙伴条约》,在军事技术上获得援助。 这意味着,朝鲜不再是孤军奋战,它正在寻找一个更大的“朋友圈”。 那么,朝鲜到底会不会真的用核武器?很多人担心的,不是它会不会“无缘无故”按下按钮,而是当它觉得自己“已经没退路”的时候,会不会选择“同归于尽”。 比如美韩如果实施斩首行动,或者误判了一次军事演习,朝鲜可能真的会先发制人,用一个小型战术核弹来“震慑”。 这种风险,不仅是朝韩之间的问题,更可能牵动整个东北亚乃至全球的安全格局。 美国在韩国部署“萨德”系统,表面上是防御朝鲜导弹,但中俄都认为这是对自己战略空间的压缩。 日韩内部,也开始出现“我们是不是也该自己造点核武器”的声音,如果朝鲜真的使用核武器,那将彻底打破“核禁忌”,全球核不扩散机制也可能土崩瓦解。 从现实来看,朝鲜核问题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半岛问题,而是全球安全议题的一部分。 它的特殊之处在于,政权生存高度依赖核武器,不对称的核战略降低了使用门槛,再加上实战化的推进,让它成为全球最可能“真用”的核国家。 信息来源: 《《朝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条约》正式生效》——中国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