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必须意识到,俄罗斯打得越久,诉求就会越多! 2025年,俄罗斯国防预算高达13.5万亿卢布,折合1450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3%。这是自苏联解体以来从未出现过的数字。 按照俄财政部的数据,这比2024年增长了整整30%。三年来俄罗斯在军事上的总投入已经接近2915亿美元,这不只是“打仗”,更像是“下注”。 这么砸钱,不是为了“打一打就收”,而是奔着“打得起、拖得久、谈得拢”去的。 俄罗斯官方明确表示,这笔巨额军费,是为了应对北约东扩和西方制裁,确保俄军具备长期作战的能力。 换句话说,俄罗斯不是临时起意,而是做好了长期投入的准备。 这笔钱都花在哪了?一部分砸向了前线。据《华尔街日报》援引俄军方数据,俄军日均炮弹消耗在1万发左右,战斗激烈时甚至超过4万发。 为了跟得上消耗,俄罗斯军工体系已经转入战时机制,加班加点造弹造炮。据俄国防部透露,到2026年,俄军计划扩编至150万人,兵力规模是战前的近两倍。 另一部分钱流进了士兵口袋。以莫斯科合同兵为例,首年收入就能达到520万卢布,是当地人均收入的4倍。 再加上抚恤金、住房补贴等配套政策,俄罗斯用实打实的福利换来了足够的兵源。 但战争不只是军费账本的问题,它也确实压得俄罗斯经济喘不过气来。2025年通胀率高达4.5%,虽然非石油收入略有增长,但民生资源明显被挤压。 受西方制裁影响,进口商品短缺,工厂订单减少,普通家庭的生活成本直线上升。这场战争的“账单”,已经在俄罗斯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显现出来。 而另一边的乌克兰,局势更为焦灼。2025年,乌克兰的国防预算达到了530亿美元,占GDP的26%。 听上去数字也不小,但与俄罗斯不同,乌克兰的这笔预算严重依赖外援。尤其是美国和欧洲的军援,一旦断供,乌克兰的军费便难以为继。 问题是,外援正在变得不确定。随着特朗普政府在2025年重返白宫,白宫对乌克兰的支持态度趋于保守。 《纽约时报》援引国会消息人士称,新一届美国政府更倾向于将资源转向本土事务,对乌援助或将“按需分配”。欧盟也面临军援能力瓶颈,防务预算本就吃紧,难以长期支撑乌克兰。 这直接导致乌军战场弹药不足。根据乌克兰国防部数据,部分前线部队已出现炮弹与导弹库存告急的情况。 与此同时,全国30%的土地被地雷污染,能源设施频繁遭袭,基础设施瘫痪,1700多万人需要人道援助。战争不仅打在战壕里,也打进了乌克兰民众的生活。 就是在这种“你耗不起、我还能撑”的局面下,俄罗斯对停火的条件也在不断加码。 最初的诉求是乌东地区自治,但随着战场推进,俄方立场逐步升级,要求乌克兰承认俄方占领区的主权地位,同时放弃加入北约,实行中立化政策。 这不是简单的战术目标,而是俄罗斯希望通过战争换取战略砝码。 顿涅茨克、卢甘斯克、扎波罗热、赫尔松四州的归属权问题,是谈判桌上最硬的钉子。俄罗斯不退,乌克兰不让,僵局就这样一直僵着。 而所谓的调停,目前也只是技术层面的“止血”。 比如在黑海航道安全问题上,美国穿梭外交促成了一些临时协议,但真正涉及主权、安全和边界问题的谈判,几乎没有进展。 时间并不站在乌克兰这边。战争久拖下去,不只是士兵疲惫,国家财政也扛不住。 更重要的是,俄罗斯已经通过高强度投入换来了战场空间和谈判筹码。每多打一月,俄罗斯的“起步价”就更高。 但俄罗斯也不是没有压力。高额的军费不是无底洞。2026年起,俄财政部已计划适度削减军费开支,以缓解内部经济负担。 《金融时报》援引俄方官员称,若北约进一步扩军逼近俄边境,军费削减计划可能推迟。但就目前看,俄罗斯虽然还能耗,却也不是完全没有止损打算。 和平谈判的可能性正在酝酿,但前提是双方都得做出妥协。局部停火,比如保护能源设施、人员撤离等,或许是未来几个月可见的缓和信号。 从国际角度看,俄乌冲突已不是乌克兰一个国家的战事,而是欧洲地缘政治的一场博弈。 中国外交部多次呼吁各方保持克制,推动通过谈判解决分歧,强调和平解决才是唯一出路。 如何平衡俄罗斯的安全诉求与乌克兰的主权主张,是国际社会亟待破解的难题。 战争打得越久,代价越大,谈判空间越窄。如果乌克兰还在等援助、靠奇迹,结果只会是俄罗斯开出的条件越来越难接受。 信息来源: 《外媒:2025年俄罗斯国防开支预计为13.5万亿卢布,较2024年大幅提升》——新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