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基辛格早年的预言又被翻了出来,老爷子当年就说,俄乌打下去,最先耗干的不是俄罗

朝史暮今天下事 2025-11-15 16:53:07

最近基辛格早年的预言又被翻了出来,老爷子当年就说,俄乌打下去,最先耗干的不是俄罗斯,不是美国,更不是那些跟着起哄的小国,而是一个谁都没太往深处想的国家。   基辛格的洞见不是凭空而来,他一生浸润在国际风云里,从二战的美军情报员,到冷战中美苏的调停者,对大国间的拉锯战了如指掌,而这个被他盯上的“隐形消耗者”,正是德国。   德国的麻烦,打从能源这条命根子被捏住就注定了。2021年那会儿,这个欧洲经济的“发动机”,55%的天然气、50%的煤炭还有30%的石油,全靠俄罗斯供应。   北溪管道输过来的哪儿是西伯利亚的天然气啊,那就是德国工厂的“口粮”。   俄乌冲突一升级,德国跟着欧盟喊口号搞对俄能源禁运,不到两年硬是把对俄能源依赖降到了零,这份“硬气”背后,是真金白银的亏空。   2022年冬天,德国天然气价格直接飙到战前的十倍,普通家庭每月取暖费从300欧元涨到1500欧元,不少老人宁愿裹着羽绒服在家冻着,也舍不得开暖气。   能源一涨价,工厂最先扛不住,2023年德国那些靠能源吃饭的企业,产量直接跌了22%,化工行业的竞争力更是掉了34%,以前撑起德国经济的那些工厂,一夜之间全被架在了火上。   化工巨头巴斯夫的举动最能说明问题。这家在德国本土扎根150多年的老企业,2024年一口气关了11家德国工厂,转头就把钱砸到了中国广东湛江,计划投130亿欧元在这儿建全球第三大生产基地。   他们说得直白又戳心:德国的能源价太高,办事还磨磨蹭蹭,哪儿比得上中国?稳定的能源供应加上齐全的产业链,综合生产成本能降到德国的三分之一。   巴斯夫不是独一份,拜耳、科思创这些德国工业的招牌企业也跟着动了,把橡胶、农药这些生产线搬到中国。2024年德国化工企业在华投资一下子冲到了几百亿欧元,可德国本土呢?近10%的化工岗位都悬了。   工业就这么慢慢往外迁,像钝刀子割肉似的刨着德国经济的根。2023年德国出口跌了1.4%,是过去三十年最惨的一年,以前人人夸的“德国制造”,现在正为这场冲突买单。   要花钱的地方远不止换能源、救工厂。作为欧盟援乌的“老大哥”,德国到2024年初已经给乌克兰砸了280亿欧元,这个数还在往上涨。   2025年11月,德国国防部长又说要再拿1.5亿欧元买美国武器送乌克兰,明年的援乌预算更是计划超过115亿欧元。   可谁都知道,德国2025年的财政缺口至少130亿欧元,民生方面的钱早就不够花了,却还得硬着头皮掏军费。   更有意思的是,这些援助款大多进了美国口袋——通过北约的“乌克兰优先需求清单”,德国出钱,美国卖武器,等于德国纳税人的钱间接帮美国军工赚得盆满钵满。   有德国议员算过,俄乌冲突到现在,德国直接经济损失已经到了2400亿欧元,2022年和2023年经济分别缩水1000亿和1400亿欧元,2024年估计还得降0.5%。连续两年经济下滑,这可是二十多年来头一回。   022年10月,德国通胀率直接冲到近9%,服务费、食品价轮番涨,连坐公交地铁的钱都涨了11.4%。普通人手里的钱越来越不值钱,2022和2023两年,德国人总共少花了4000亿欧元,平均下来每个人少消费4800欧元。   收入低的群体最惨,他们面对的通胀率是高收入人群的两三倍,不少家庭只能少吃肉、少买水果,超市里打折的临期食品反倒成了抢手货。   日子不好过,矛盾自然就冒出来了,柏林街头经常有反战游行,老百姓举着“把军费花在住房上”的牌子抗议,对政府的支持率也一路往下掉。   以前那个福利好、收入高的德国,现在掉进了“援乌花钱—财政紧张—老百姓日子缩水”的死循环里。   德国这么被耗着,说到底是战略没摆对位置。冲突前,德国靠着和俄罗斯的能源合作,再加上在欧盟里的经济话语权,日子过得顺风顺水,压根没把地缘政治风险当回事。   冲突一爆发,一边要跟着美国对俄罗斯硬气,一边又想保住欧盟“带头大哥”的面子,这么一折腾,把自己架到了最尴尬的地方。   美国靠着卖高价液化天然气赚翻了,俄罗斯也靠能源人民币结算打开了新市场,唯独德国成了夹在中间的“冤种”。   基辛格当年能说中,就是看透了德国这种“啥都想要”的毛病——大国博弈里,要是没个明确的立场,跟着别人瞎站队,最后准是自己先垮掉。现在的德国,就像没油的汽车还在空踩油门,每晃一下,都在提醒大家这场冲突到底有多伤。

0 阅读:4
朝史暮今天下事

朝史暮今天下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