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最怕的不是航母下饺子,而是我们正在拔掉他们埋在中国地下的“钉子”!

朝史暮今天下事 2025-11-12 14:52:15

最近圈子里都在传一句话:日本现在最慌的,其实不是航母下饺子,也不是火箭炮射程,而是中国哪天真的动手,把他们这些年悄悄埋在中国地下的“钉子”一根根拔出来。   这些“钉子”从来不是虚无缥缈的传闻,而是打着各种合法旗号,潜伏在我国各个角落的情报收集者,他们的存在比看得见的军事装备更让人防不胜防。   2018年就有这么一档子事,六个日本人打着开发温泉的旗号,在山东蓬莱、海南三亚晃悠了大半年。表面上扛着仪器测水温、查地质,笔记本上记满了无关紧要的水温变化、岩层分布,可实际上,他们真正盯着的是军事设施周边的水文数据。   每天定点记水位啥时候涨、啥时候落,用藏着的摄像头拍海岸线地形,甚至连潜艇能在哪儿躲着拐弯都标得清清楚楚。   这些精准到厘米的关键数据,最后全打包发给了东京一家“普通贸易公司”——明眼人一看就明白,这哪是搞温泉开发,分明是在给军事行动画现成的导航图。   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戏码,从来不是孤例,更不是巧合。就在去年,辽宁丹东海关例行检查时,扣下了一个频繁往返中朝边境的日本男人。五十多岁的年纪,拿着旅游签证,行李里却装着高精度测绘仪和加密通讯设备。   一查才知道,他借着探望朝鲜亲戚的由头,偷偷收集边境的军事布防、交通枢纽分布这些敏感信息,背后指挥他的正是日本公安厅。   无独有偶,浙江平阳也抓过一个在人才派遣公司上班的日本人,他打着“考察企业用工”的幌子,好几次溜进浙江东部的军事管理区拍照。   等巡逻士兵发现他时,相机里已经存了近百张军事设施的照片——要知道,之前就有个辽宁男子因为给海外传类似照片,被判了8年刑。   这些“钉子”的伪装本事,比咱们想的要高得多。他们早不是影视剧里穿黑风衣的模样了,转身就变成“友好人士”“技术专家”,甚至是“公益使者”。   有个六十多岁的日本老头,退休前在航空公司工作,退休后搞了个日中人才交流的公益团体,不光上过《人民日报》,还跟不少地方官员有来往。   可就是这么个“促进友好”的人,被查出利用职务便利,偷偷收集咱们航空领域的技术参数和航线规划数据。那些看似热情的走访交流,全是套取情报的幌子。   日本内阁官房长官还曾公开喊冤,说日本政府绝不往海外派间谍,可被抓的人里,已经有两个直接承认是受日本公安厅指派——这种自相矛盾的说法,实在站不住脚。   这些“钉子”让日本这么紧张,关键就在于他们收集的情报,早已经织成了一张成体系的情报网。小到水文气象、地理坐标,大到军事布防、技术机密,全是日本制定对华战略的重要依据。   国家安全机关公布的数据显示,单是2023年一年,咱们破获的涉外间谍案里,涉及日本的就占了近三成,这些案子覆盖了军事、经济、科技好几个领域。   更让人警惕的是,日本情报机构特别爱从“基础信息”下手。有一伙日本人曾以“农业技术交流”的名义,在西北农村蹲了好久,表面上教农民种果树,实际上在测土壤成分、记气候数据——可别小看这些数据,它们直接影响导弹发射的精度。   咱们对这些“钉子”的打击力度,这些年一直在加码。新修订的《反间谍法》实施后,不光把间谍行为界定得明明白白,还给了国家安全机关更多执法权限。   去年开展的“净网护安”专项行动里,一次就端掉了12个藏在民间机构里的日本情报联络点,抓了21个涉案人员。查扣的加密硬盘里,光跟军事相关的敏感数据就有500多G。   现在不管是机场、港口,还是军事管理区周边,都有智能监控24小时盯着,那些想偷偷测绘、拍照的人,往往还没动手就被盯上了。   日本真正慌的,是这些花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埋下的“钉子”,正在被咱们连根拔起。   培养一个能钻进核心领域的情报人员,不光要砸进去大笔钱,还得经过长期培训,可咱们的精准打击,让他们的投入一次次打了水漂。   更关键的是,随着咱们反间谍体系越来越完善,老百姓的防范意识也提上来了。去年就有群众举报了5起可疑人员活动,其中3起直接帮着破了间谍案。   那些以前靠伪装就能横行的“钉子”,现在早成了过街老鼠——这大概就是日本最坐不住的原因:没了情报当眼睛,再先进的武器装备,也不过是没头的苍蝇。

0 阅读:160

猜你喜欢

朝史暮今天下事

朝史暮今天下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