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印度的制造业,永远赶不上中国?原因其实很简单,印度工厂40%的成本,是开空调交的电费。很多人只知道印度热,但不知道热到什么程度。 在印度北部的哈里亚纳邦,每年四月到十月,白天温度就没下过40℃,六月中旬更是能冲到48℃。柏油马路能晒得粘住鞋底,走一步扯一下;户外的金属护栏更狠,手一摸能烫得人立马缩回去。 这天气里,普通风扇吹出来的风都带着热气,跟吹吹风机似的。工厂要是敢不装空调,流水线工人干不了半小时就中暑倒地,那些精密的电子零件,更是会被高温直接“烤”罢工。 富士康在印度钦奈建的手机组装厂,一开始想省点电费,只装了工业大风扇。结果第一天就有12个工人热到脱水,被紧急送医;流水线上的芯片检测设备也频频报错,造出来的手机合格率直接跌到60%以下。没办法,只能赶紧加装中央空调。 可电费单一到手,工厂负责人直接傻了眼——一条200人的生产线,每天单空调电费就快3万卢比,换算成人民币得2600多块。一个月算下来,光空调就得花7.8万,而这条线一个月的利润也就20万左右,空调开支刚好占了四成。 更麻烦的是,要让车间温度稳定在25℃,空调必须24小时开着,哪怕夜里停工也不敢关。不然第二天一开机,光降温就得等3个小时,整个生产进度都得被拖慢。 上海电气印度分公司的人算过一笔明白账:印度工厂的用电成本,比国内至少翻了一倍。 市政电网的工业电价本来就比中国贵15%,但这还不是最坑的。印度的电网就跟年久失修的老机器似的,说断就断。 上海电气在古尔冈的厂区,每天至少停个三五次电,每次短则几分钟,长则半小时。生产线刚启动,啪一下就停了,造成的损失比电费本身还吓人。 为了不耽误干活,自备柴油发电机成了所有工厂的“标配”。可发电机发电的成本,差不多是市政电价的三倍——一度电成本从5卢比直接涨到14卢比。 有个做纺织印染的老板吐槽,他们厂每个月的电费里,60%都花在了发电机的柴油上,空调本身的耗电反倒成了小头。 高温给制造业挖的“坑”,在精密制造领域里更深。印度班加罗尔的电子产业园里,有家生产汽车传感器的企业,为了让车间温度稳稳保持在22℃,直接装了两套独立空调——一套主力运行,一套备用待命。光这两套空调的钱,就占了建厂总投资的12%。 中国苏州的同类工厂,用的是工业节能空调加余热回收系统,车间规模一样大,每个月的电费只够印度工厂的三分之一。 塔里木乙烷制乙烯项目的节能技术更能说明问题,靠优化换热系统,一个厂每年就能省4万吨标准煤。这种节能本事,印度几乎是空白。 他们的工厂大多还在用几十年前的老空调,耗电多到离谱,可没人愿意花钱改造——连日常电费都快扛不住了,哪儿还有闲钱投在前期技术上。 更让人头疼的是,印度的电力问题从来不是“单点故障”,而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死结。 2012年那场震惊世界的大停电,一下子覆盖了印度一半以上的国土,6亿多人受影响。300多列火车趴在轨道上动不了,新德里地铁全线停摆,工厂更是集体歇业。 事后查出来,印度电力供应的增速,一直赶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用电高峰时,电力缺口常年维持在10%以上,连首都新德里都经常拉闸限电。 这种情况下,工厂不光要给空调交高额电费,还得额外花钱买备用发电机、囤柴油,甚至得专门雇个电工盯着电网。这些附加成本一叠加,制造业的利润直接被压得没多少了。 有数据统计,印度制造业平均利润率也就8%左右,而中国能达到12%,单电力成本这一项,就把差距拉开了一大截。 更关键的是,中国的电网覆盖率和稳定性都是全球顶尖的,2023年全年平均停电时间不到1分钟。这种供电保障,印度想都不敢想——他们不少偏远工业区,至今还有四成工厂用不上稳定的市政电。 印度政府也不是没尝试解决问题,比如推出过“人人有电用”计划,可执行起来全是漏洞。建电网要花大价钱,印度各邦还互相推责任。北部电网缺电缺得着急,南部电网明明有余电,却因为跨区输电能力不够,送不过去。 说到底,制造业拼的是综合成本和稳定性,单是高温带来的电力成本问题,就足够让印度在和中国的竞争中,远远落在后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