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日本方面公布的消息,日本新任首相高市早苗确定将于11月21日访问南非,出席今年的20国集团(G20)峰会。那么在近期一系列关于台湾问题的争议之后,中、日是否会在南非再次见面,缓和两国之间紧张的关系呢? 近期中日围绕台海问题的互动持续保持紧张态势,高市早苗政府上台后在涉台议题上的表态始终紧贴美国步调。就在10月底,日本外相还在美日外长会谈中再次提及“台海局势稳定的重要性”,试图将地区安全议题与台湾问题挂钩。 对此我方反应迅速,外交部在11月初的例行记者会上明确指出,日本在台湾问题上负有历史罪责,应恪守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精神,停止在台海问题上煽风点火。这种密集的立场交锋,让双方在G20峰会前的外交氛围更显紧绷。 G20峰会从设立之初就定调为全球经济治理平台,2008年金融危机时各国协调救市、近年来推动数字货币监管等议题,都说明这里的核心议程始终围绕多边经济合作,中日双边政治议题本就不在优先列表里。 尤其当前全球经济复苏压力不小,美国通胀反复、欧洲能源危机余波未平,各国更关心供应链安全、通胀治理、气候变化这些关乎切身利益的议题,台湾问题这种敏感分歧,显然很难挤上正式会谈的议程。 双方都清楚,在这种场合强行推动政治对话,不仅难以达成共识,反而可能让其他成员国觉得喧宾夺主,破坏峰会的整体氛围。 高市早苗政府上台后,在台海问题上的小动作就没断过,一会儿跟着美国发表所谓“关切”声明,一会儿又炒作“台海局势稳定重要性”,中方外交部为此多次召见日本驻华大使,明确指出“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不容任何外部势力干涉”。 这种针尖对麦芒的态势,让正式双边会谈失去了基本氛围——总不能坐下来刚开口就各说各话,最后不欢而散吧? 日本方面既想在台海问题上讨好美国,又不想彻底得罪中国,这种左右摇摆的心态,也决定了他们不敢主动提出正式会谈,毕竟一旦谈崩,反而会让自己陷入更被动的境地。 当然,经济上的深度绑定让双方都不会完全切断沟通渠道。日本财务省2025年10月发布的数据显示,1-9月中日贸易总额达2820亿美元,半导体制造设备、汽车零部件等关键产品对华出口占比仍稳定在21%,而稀土、磷原料等战略资源进口依存度较去年还提升了3个百分点,这种“技术换资源”的互补格局,就像一条看不见的线把两国拴在一起。 而第六次中日经济高层对话达成的二十项共识里,明确要在2025年举办第十八届中日节能环保综合论坛,在数字经济、银发经济等新领域扩大协作,但这些合作大多集中在非政治领域,就算谈得再热闹,也很难直接化解台海问题上的分歧。 而从外交惯例来看,国际峰会期间的场边简短互动倒是很常见,比如2023年APEC峰会时中美领导人的“走廊握手”式交流,既传递了沟通意愿,又不会给双方造成太大压力。 这次G20峰会,中日领导人大概率也会有类似接触,可能是在会场入口偶遇,也可能是在茶歇时短暂交谈,时间不会太长,内容也相对聚焦。 我方自然要明确阐述在台海问题上的底线和红线,强调“一个中国”原则是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不容动摇;日方则可能会重复一些“希望维护台海和平稳定”的套话,既不想激怒中方,又要给自己国内的鹰派一个交代。 这种可能发生的互动更像是一种“外交止损”操作,目的是避免关系彻底冻结,而不是为了解决具体问题,专门的问题自然要用专门的方法去解决。 不过,我们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早已明确,不会因为一场多边峰会就改变原则,更不会拿核心利益做交易。日本要是真想要缓和关系,现在的态度显然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