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下出名了,不光是俄罗斯,其他国家也知道了,谁也没料到…… 俄罗斯导弹之所以难仿造,很大原因是用了电子管和二极管等落后技术,不少国家找不到使用这些元件的技术工人! 莫斯科州有家叫伊斯托克的公司,别看名字普通,手里攥着的可是苏联留下的宝贝疙瘩,4600多名员工里藏着12个博士和上百个副博士,他们造的速调管、返波管在微波电子领域敢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 这种独门手艺不是随便哪个国家能山寨的,毕竟现在大学里教电子管原理的教授都没几个了,更别说能熟练焊接调试的技术工人。这些老元件看着笨笨的,但到了战场上却比那些浑身贴满芯片的新家伙抗造得多。 就说乌克兰战场上那些美国援助的宝贝疙瘩,刚开始海马斯火箭炮凭着GPS制导还挺威风,可俄罗斯把Krasukha-4电子战系统一铺开,情况就变了。 这套系统能形成直径数百公里的电子屏障,把战场变成信号迷宫,那些依赖精密电路的美制制导炮弹立马就成了睁眼瞎。乌军士兵私下里吐槽,以前打十发能中个七八发,现在打十发能听个响就算不错,到最后干脆把精确制导炮弹束之高阁,又换回了普通炮弹瞎蒙。 这倒不是美国的技术不行,而是他们太迷信集成电路的小巧玲珑,忘了战场上最管用的是"皮实耐造"四个字,电子管那粗粗的引脚和厚重的金属外壳,在电磁干扰面前就像穿了防弹衣,任你怎么干扰我自岿然不动。 苏联时期就看透了这个道理,当年科学院院士瓦伦丁阿夫迪夫搞出电子管小型化技术,让这些老元件在导弹里又多活了二十年。现在俄罗斯导弹里的电子管,也不是二战时期那种笨重大件,而是精致得能塞进导弹弹头里的微型器件。 有专家拆开俄军9M727巡航导弹,发现里面虽然也有美国德州仪器的芯片,但核心的抗干扰模块用的还是俄罗斯自己造的电子管,这种新老混搭的思路堪称军事版"中西医结合"。 西方想仿制都没门,且不说电子管生产工艺需要几十年的经验积累,光是找到能看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电路图的工程师就得费老劲,更别提那些需要特殊材料制作的电子管灯丝,现在只有俄罗斯还保留着完整的生产线。 伊斯托克公司每年一亿美元的产值看着不多,但这些产品全是军工领域的刚需,美国想花十倍的价钱买技术都买不来。 反观西方国家,早就把电子管生产线拆的拆卖的卖,现在突然想重拾这项技术,光是重建供应链就得花上几年时间,等他们造出合格的电子管,俄罗斯说不定又玩出了新花样。 这就像现在年轻人都用智能手机拍照,突然让他们用胶片机拍张合格的照片,别说调光圈快门了,连胶卷怎么装都不知道。俄罗斯这手"以老打新"的功夫,着实给沉迷高科技的西方国家上了一课。 有时候军事装备比的不是谁的芯片更先进,而是谁更能适应残酷的战场环境,那些被嘲笑为"落后"的技术,恰恰在实战中活出了新的生命力。 当然,这些"落后"的技术还是不能独担大任的,还是要结合现代技术进行"升级"的,毕竟代差仅靠成熟的老技术也是无法轻易反超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