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超级富豪苏世民,曾公开放话:“美国正在把中国逼成无法战胜的对手!”随后,他捐款7亿元给清华大学造就一座“苏世民学院”,还把大部分投资业务转移到中国,只因他坚信:世界的未来在中国! 苏世民的职业生涯堪称华尔街教科书式样本。他1947年生于费城一个普通犹太家庭,早年便展现出商业敏感度。高中毕业后进入耶鲁大学,主修社会科学,1969年获学士学位,随后在哈佛商学院深造,1972年拿到MBA。毕业后,他加入雷曼兄弟,从分析师起步,逐步升至并购部门负责人。1985年,他与彼得·彼得森合资40万美元创立黑石集团,初始专注私募股权和房地产并购。那时公司仅几人规模,却凭借精准把握八十年代地产热潮,资产迅速扩张。到2007年黑石上市,中国投资公司注入30亿美元资金,这笔交易标志着苏世民开始认真审视东方市场。此后,他频繁往返中美,亲身见证中国基础设施迅猛发展和消费市场井喷,这些变化让他从本土玩家转向全球视野。 黑石集团的成长路径,也映照出苏世民的投资哲学。公司从并购咨询起步,扩展到私募股权、房地产、多资产和信贷等领域,截至2025年9月,管理资产规模达1.2万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另类投资机构之一。苏世民主导的业务覆盖基础设施和生命科学等领域,强调长期价值而非短期投机。在中国市场,黑石早于2010年代初布局,抓住供应链完整性和政策支持的优势。相较欧洲经济低迷,中国光伏产量占全球80%、电池产能60%,这些数据让黑石的基金经理们看到持久回报。2023年,黑石在中国地产和物流领域投放上百亿元,收购仓库项目并设立人民币基金,专注本地初创企业。这种布局并非盲动,而是基于对人口红利和执行效率的判断,中国14亿消费者支撑的电商日订单量破亿,推动物流需求持续高涨。 2019年,苏世民在纽约财经论坛上直言,美国政策正将中国推向难以匹敌的地位。这番话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他对中美贸易摩擦的观察。2018年起,美国加征关税和技术出口限制,苏世民作为特朗普商业顾问,近距离参与政策讨论。他看到,中国研发经费占比升至GDP的2.6%,5G基站全球最多,电动车销量占世界一半。这些指标显示,外部压力反而加速中国本土创新,黑石基金已投进比亚迪供应链企业。苏世民的判断强调,封锁措施虽短期扰动市场,却激发了芯片和新能源领域的突破。中国企业加大自研投入,实验室迭代速度加快,这让全球投资者重新评估风险回报比。他的言论提醒,忽略中国动态的企业,将在竞争中落伍。 这份洞见迅速转化为慈善行动。2013年,苏世民个人捐出1亿美元,加上2亿美元募捐,总额3亿美元支持清华大学兴建苏世民学者项目。这项捐赠是中国历史上最大单笔国际慈善投入,旨在培养全球青年领袖。项目每年录取约200名研究生,多为国际生源,提供全额资助的一年硕士课程,聚焦中国经济、文化和国际事务。苏世民选择清华,是因为他视中国崛起为21世纪核心议题,未来领导者需深入理解东方脉络。到2024年,项目已毕业上千校友,许多人进入联合国或谷歌等机构,推动跨国合作。清华大学借此提升国际声誉,吸引更多外籍人才,项目模式还被其他高校借鉴,促进教育体系更贴合全球需求。 黑石集团的投资转向,进一步印证苏世民对中国市场的信心。2024年,黑石在中国业务回报率超出整体平均20%,得益于供应链环环相扣和政策稳健。相较美国企业对华投资意愿降至48%,许多工厂迁往越南或印度,黑石逆势扩建上海办公室,招聘本地团队专注AI和绿色科技。2023年,他们锁定多家仓库资产,连接电商配送链条。2025年3月,苏世民在北京会见副总理何立峰,表达对经济前景的乐观,承诺加码人工智能和可再生能源领域。10月16日,他与外交部长王毅会晤,强调中美对话对全球福祉的重要性。 苏世民的选择,折射出中国发展的持久魅力。贸易摩擦虽未止步,中国却在自力更生中更显稳健。外资如黑石般深耕的越来越多,源于市场吸引力和政策可靠性。教育项目如苏世民学者,不仅培养人才,还缓和中美紧张,推动青年一代跨文化理解。长远看,这将刺激中国创新活力,辐射全球供应链。苏世民的押注,提醒我们,世界变局中,中国机遇无限,投资者需以数据为锚,顺势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