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余秋雨二婚娶了小16岁的黄梅戏演员马兰,洞房花烛夜,余秋雨向妻子提出了一个女人都难以接受的要求。没想到马兰同意了,他感动得泪流满面…… 余秋雨的人生前半场,有过一段婚姻,1984年有了他的女儿呱呱,但后来因为夫妻长期分居,感情淡了,最终在1992年7月画上了句号。 而马兰,她出生在黄梅戏世家,13岁就进了艺校,20岁出头就成了安徽省黄梅戏剧院的台柱子,是国家一级演员,拿过戏剧界最高奖“梅花奖”,更厉害的是,她还是国内唯一一位在舞台剧和电视剧两个领域都拿过全国最高奖的女演员。 这两个人的相遇,是因为马兰读了余秋雨的学术著作《艺术创造工程》,心生敬佩,他们的婚姻,是两个独立而强大的灵魂的相互吸引,完全不存在谁依附于谁。 新婚那个晚上,余秋雨有些忐忑地向马兰提出了一个请求,他希望在女儿成年之前,能继续承担她的所有开销,给她最好的教育。 马兰的反应,让余秋雨始料未及,她不仅一口答应,还觉得这根本不是什么需要商量的事,而是一个父亲理所应当的责任,一个男人的担当。 她甚至主动加码,提醒余秋雨,还应该给女儿准备一套房子,为她未来的生活多一份保障。 就是这个瞬间,余秋雨哭了,他觉得自己何其幸运,“遇到了一个正确的人”。这眼泪里,有感动,有释然,更有找到灵魂伴侣的踏实。 这一次沟通,比山盟海誓管用多了,它直接给这段婚姻注入了最核心的信任,这大概就是马兰后来所说的,两人“心理年龄相近”,有共同语言。 这份“契约”的力量,在他们婚后的日子里体现得淋漓尽致,马兰为了支持丈夫,毅然辞去了安徽省黄梅戏剧院的工作,搬到上海,在上海戏剧学院当起了教授,把更多精力放在了家庭上。 1992年,他的《文化苦旅》一炮而红,但他却选择辞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的职务,只为去看看“阳关到底在哪里”。 在他后来游历世界、创作《行者无疆》等作品的漫长旅途中,马兰始终陪在他身边,他们没有自己的孩子,但他们的相伴本身,就是最丰盈的人生。 有人指责余秋雨离婚再娶,给他贴上“当代陈世美”的标签,后来还有“诈捐”等风波,面对这些惊涛骇浪,夫妻俩却异常淡定,从不公开争辩什么。 余秋雨用一句“马行千里,不洗泥沙”回应了所有质疑,意思是懂的人自然懂,不懂的解释也没用。他们几十年如一日的恩爱和谐、从未争吵,就是对外界纷扰最有力的回击。
